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社会学论文--社会工作、社会管理、社会规划论文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以山东省D村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22页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7-8页
        一、研究背景第7页
        二、研究目的第7页
        三、研究意义第7-8页
    第二节 研究综述第8-13页
        一、国外研究综述第8-10页
        二、国内研究综述第10-13页
        三、研究评述第13页
    第三节 基本概念界定第13-16页
        一、农村留守儿童第13-14页
        二、家庭教育第14-15页
        三、社会工作介入第15-16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16-19页
        一、研究方法第16-18页
        二、研究思路及创新第18-19页
    第五节 理论基础第19-22页
        一、社会支持理论第19-20页
        二、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第20-21页
        三、理论总结第21-22页
第二章 D村留守儿童及家庭教育的特点与问题分析第22-40页
    第一节 D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生活状况第22-26页
        一、”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方式第22-23页
        二、非自主性学习方式第23-25页
        三、同性之间较为密切的交往方式第25-26页
    第二节 D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表现特点第26-32页
        一、祖辈监护人和母亲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第26-27页
        二、家庭教育任务重第27页
        三、重智育轻德育第27-29页
        四、家庭教养形式多样第29-32页
    第三节 D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第32-36页
        一、家庭教育内容片面第32-33页
        二、家庭教育方式有待优化第33页
        三、监护人缺少社区的有效支持第33-34页
        四、监护人教育质量不高第34-35页
        五、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和心理存在问题第35-36页
    第四节 D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持续存在的原因分析第36-40页
        一、亲子分离致使家庭结构不完整第36-37页
        二、监护人自身教育能力的不足第37-38页
        三、社区未对留守儿童家庭提供长期有效支持第38页
        四、留守儿童自我教育能力薄弱第38-40页
第三章 D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需求分析第40-47页
    第一节 D村留守儿童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分析第40-42页
        一、提高辅导作业质量的需求第40页
        二、渴望与父辈探讨的需求第40-41页
        三、渴望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需求第41-42页
    第二节 D村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家庭教育的需求分析第42-44页
        一、科学指导家庭教育的需求第42页
        二、提高监护人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需求第42-43页
        三、加大学校教育责任,以补充家庭教育缺失的需求第43-44页
        四、渴望得到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支持第44页
    第三节 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需求满足的路径分析第44-47页
        一、人力投入第44-45页
        二、物质资源的投入第45页
        三、组织资源的投入第45-47页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实践第47-56页
    第一节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优势分析第47-48页
        一、同质性小组第47页
        二、支持性小组第47-48页
    第二节 D村留守儿童小组工作的开展过程与分析第48-53页
        一、监护人支持小组活动过程与分析第48-51页
        二、留守儿童支持小组活动过程与分析第51-53页
    第三节 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反思与总结第53-56页
        一、成效分析第53-54页
        二、不足分析第54页
        三、经验总结第54-56页
第五章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结论与建议第56-59页
    第一节 结论第56-57页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突出第56页
        二、留守儿童家庭需求突出并渴望改变第56页
        三、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效明显第56-57页
    第二节 建议第57-59页
        一、微观家庭层面第57页
        二、学校系统第57-58页
        三、社区支持系统第58页
        四、专业社会工作组织第58-59页
结语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附录1第63-64页
附录2第64-66页
附录3第66-68页
附录4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个人简介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小组实践与反思--以莱西市Y镇夏令营成长小组为例
下一篇:青少年偏差行为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B市Z中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