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课题的提出 | 第10-18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1.1.1 质量守恒定律具有重要地位与教学价值 | 第10-11页 |
1.1.2 质量守恒定律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 第11页 |
1.1.3 探查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关于认知障碍的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 | 第14-16页 |
1.3 课题的确立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页 |
1.3.2 研究问题 | 第16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4 研究思路设计 | 第17-18页 |
2 研究基础 | 第18-23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8页 |
2.1.1 认知障碍 | 第18页 |
2.1.2 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 | 第18页 |
2.1.3 初中生 | 第18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2.1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 | 第18-19页 |
2.2.2 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 | 第19-20页 |
2.3 质量守恒定律内容分析 | 第20-21页 |
2.3.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规定 | 第20-21页 |
2.3.2 教科书中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的编写 | 第21页 |
2.4 初中生认知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3 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探查研究设计 | 第23-29页 |
3.1 研究工具编制 | 第23-25页 |
3.2 信度、效度检验 | 第25-26页 |
3.2.1 信度检验 | 第25-26页 |
3.2.2 效度检验 | 第26页 |
3.3 研究对象及样本的选择 | 第26-27页 |
3.4 研究的组织与开展过程 | 第27-28页 |
3.4.1 访谈阶段 | 第27-28页 |
3.4.2 初测阶段 | 第28页 |
3.4.3 正式施测阶段 | 第28页 |
3.5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处理 | 第28-29页 |
4 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探查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9-47页 |
4.1 整体分析 | 第29-32页 |
4.1.1 各类认知障碍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 | 第29-32页 |
4.2 各维度具体分析 | 第32-40页 |
4.2.1 言语信息类认知障碍统计结果分析 | 第32-33页 |
4.2.2 智慧技能类认知障碍统计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4.2.3 认知策略类认知障碍统计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4.3 各类认知障碍的进一步统计分析 | 第40-43页 |
4.3.1 不同类型学校学生各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40-42页 |
4.3.2 不同性别学校学生各维度差异性分析 | 第42-43页 |
4.4 研究结论 | 第43-47页 |
4.4.1 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的存在与表征 | 第43-45页 |
4.4.2 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程度与差异 | 第45-47页 |
5 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成因研究 | 第47-61页 |
5.1 成因统计 | 第47-55页 |
5.1.1 言语信息障碍成因统计 | 第47-48页 |
5.1.2 智慧技能障碍成因统计 | 第48-53页 |
5.1.3 认知策略障碍成因统计 | 第53-55页 |
5.2 成因分析 | 第55-59页 |
5.2.1 质量守恒定律知识本身 | 第56页 |
5.2.2 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水平的局限 | 第56-57页 |
5.2.3 教师教学方法的原因 | 第57-58页 |
5.2.4 错误的前概念干扰 | 第58页 |
5.2.5 利用思维加工基础事实材料的能力欠缺 | 第58-59页 |
5.2.6 知识表征能力不足 | 第59页 |
5.2.7 思维定势的影响 | 第59页 |
5.3 初中生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认知障碍成因层次图 | 第59-61页 |
6 研究结论、教学建议与反思 | 第61-6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1-64页 |
6.2 教学建议 | 第64-67页 |
6.2.1 从问题设计的视角,突破学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 | 第64-65页 |
6.2.2 从实验设计的视角,突破学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 | 第65页 |
6.2.3 从模型建构的视角,突破学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 | 第65-66页 |
6.2.4 从史实应用的视角,突破学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 | 第66-67页 |
6.2.5 从微观探析的视角,突破学生质量守恒定律认知障碍 | 第67页 |
6.3 研究反思及展望 | 第67-69页 |
6.3.1 扩大样本容量 | 第67页 |
6.3.2 结合教学实际,实现研教结合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92页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