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 多协议转换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5页 |
1.3.1 现场总线的发展与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协议转换研究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论文章节安排 | 第16-17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2.Modbus/Profibus总线协议 | 第18-30页 |
2.1 Modbus总线技术 | 第18-22页 |
2.1.1 Modbus特点 | 第18-19页 |
2.1.2 Modbus通信原理 | 第19-20页 |
2.1.3 Modbus数据传输方式 | 第20-21页 |
2.1.4 Modbus数据校验方式 | 第21-22页 |
2.2 Profibus总线技术概述 | 第22-29页 |
2.2.1 Profibus总线协议结构和OSI参考模型 | 第22-23页 |
2.2.2 Profibus传输技术 | 第23页 |
2.2.3 Profibus现场总线的数据链路层 | 第23-24页 |
2.2.4 Profibus-DP数据通信协议 | 第24-25页 |
2.2.5 Profibus-DP报文帧 | 第25-27页 |
2.2.6 FDL数据传输服务 | 第27-28页 |
2.2.7 GSD文件 | 第28-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协议转换模块的硬件设计 | 第30-42页 |
3.1 协议转换模块的整体结构设计 | 第30-32页 |
3.1.1 协议转换模块的工作原理 | 第31页 |
3.1.2 协议转换模块的硬件结构 | 第31-32页 |
3.2 协议转换模块的硬件选型 | 第32-34页 |
3.2.1 微处理器芯片的选择 | 第32-33页 |
3.2.2 Profibus-DP和Modbus通信方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3.3 协议转换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第34-39页 |
3.3.1 电源电路设计 | 第34-35页 |
3.3.2 STM32F103芯片主模块电路 | 第35页 |
3.3.3 Profibus-DP协议芯片接口电路 | 第35-36页 |
3.3.4 模块外围接口电路设计 | 第36-38页 |
3.3.5 模块地址选择电路设计 | 第38-39页 |
3.4 协议转换模块的外形设计 | 第39-41页 |
3.4.1 模块印制电路板设计 | 第39-40页 |
3.4.2 模块的外形结构定制 | 第40-4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4.协议转换模块的软件设计 | 第42-50页 |
4.1 串口通讯方式选择 | 第43页 |
4.2 协议转换模块主程序设计 | 第43-45页 |
4.2.1 主程序流程 | 第44-45页 |
4.2.2 主程序函数原型 | 第45页 |
4.3 Profibus-DP从站功能函数实现 | 第45-47页 |
4.3.1 DP从站初始化流程 | 第45-46页 |
4.3.2 协议转换模块初始化流程 | 第46-47页 |
4.4 Modbus主站功能程序的实现 | 第47页 |
4.5 Modbus/Profibus通信程序的实现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协议转换模块在矿热炉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第50-58页 |
5.0 项目简介 | 第50-51页 |
5.1 控制系统组成 | 第51-52页 |
5.2 控制系统硬件组态 | 第52-53页 |
5.3 控制系统软件逻辑 | 第53-54页 |
5.4 协议转换模块的应用 | 第54-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6.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总结 | 第58-59页 |
6.2 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研究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