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前言 | 第9-16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页 | 
| 二、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四、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第1章 毕摩文化概述 | 第16-28页 | 
| 1.1 彝族毕摩和毕摩文化的内涵解析 | 第16-18页 | 
| 1.1.1 毕摩 | 第16-17页 | 
| 1.1.2 毕摩文化 | 第17-18页 | 
| 1.2 毕摩和毕摩文化的历史演变概述 | 第18-21页 | 
| 1.2.1 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祭司和酋长 | 第18-19页 | 
| 1.2.2 汉晋时期的耆老 | 第19-20页 | 
| 1.2.3 唐宋时期的鬼主 | 第20页 | 
| 1.2.4 元朝时期的奚婆 | 第20-21页 | 
| 1.2.5 清朝时期的毕摩和巫师 | 第21页 | 
| 1.2.6 近现代时期的毕摩和毕摩文化 | 第21页 | 
| 1.3 毕摩文化的特征 | 第21-24页 | 
| 1.3.1 稳定性 | 第21-22页 | 
| 1.3.2 主导性 | 第22-23页 | 
| 1.3.3 特殊的传承性 | 第23页 | 
| 1.3.4 地区差异性 | 第23-24页 | 
| 1.4 毕摩文化的功能 | 第24-28页 | 
| 1.4.1 穿透历史,促进彝区社会的发展变革 | 第24-25页 | 
| 1.4.2 整理经书史料,传播彝族文字 | 第25页 | 
| 1.4.3 治疗疾病,保障彝族人的健康 | 第25页 | 
| 1.4.4 尊重自然,完善彝族历法 | 第25-26页 | 
| 1.4.5 朴实思维,补充彝族人的精神食粮 | 第26-28页 | 
| 第2章 毕摩文化对彝族青少年成长影响的情况调查 | 第28-42页 | 
| 2.1 调查背景 | 第28页 | 
| 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 第28-29页 | 
| 2.3 调查方法 | 第29页 | 
| 2.4 调查问卷的回收与总体分析 | 第29-42页 | 
| 2.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9-30页 | 
| 2.4.2 彝族青少年对毕摩文化的了解情况 | 第30-32页 | 
| 2.4.3 毕摩文化对彝族青少年的影响情况 | 第32-42页 | 
| 第3章 毕摩文化对彝族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 第42-50页 | 
| 3.1 提高了彝族青少年的生态保护意识 | 第42-43页 | 
| 3.2 加强了彝族青少年的道德修养 | 第43-44页 | 
| 3.3 拓宽了彝族青少年的知识眼界 | 第44-46页 | 
| 3.4 保持了彝族青少年的民族文化精神独立性 | 第46-47页 | 
| 3.5 呵护了彝族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第47-48页 | 
| 3.6 促进了彝族青少年的团结 | 第48-50页 | 
| 第4章 毕摩文化对彝族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及原因分析 | 第50-58页 | 
| 4.1 毕摩文化对彝族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 第50-54页 | 
| 4.1.1 强化了彝族青少年狭隘的家支宗族意识 | 第50-51页 | 
| 4.1.2 易引起彝族青少年的依赖心理 | 第51-52页 | 
| 4.1.3 毕摩仪式占据了彝族青少年部分成长的资源 | 第52-53页 | 
| 4.1.4 易引起彝族青少年男尊女卑的思想 | 第53-54页 | 
| 4.2 毕摩文化对彝族青少年成长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 第54-58页 | 
| 4.2.1 毕摩个人素质的参差不齐 | 第54-55页 | 
| 4.2.2 毕摩文化的原始宗教属性 | 第55-58页 | 
| 第5章 运用毕摩文化引导彝族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教育对策 | 第58-64页 | 
| 5.1 提升素质,对毕摩进行积极的教育引导 | 第58-59页 | 
| 5.2 立足现实,推动毕摩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 第59-60页 | 
| 5.3 完善立法,建立健全毕摩文化组织团体的管理制度 | 第60-61页 | 
| 5.4 注重教育,提高彝族青少年的辨别能力 | 第61-62页 | 
| 5.5 营造环境,毕摩文化与学校、家庭等教育有机结合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 附录 | 第68-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