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动动”式名词认知及功能范畴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1 引言第10-20页
    1.1 选题缘起第10页
    1.2 选题意义第10-11页
    1.3 研究现状第11-15页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理论方法第15-18页
    1.5 论文的创新点第18-20页
2 “动动”式名词结构分析第20-27页
    2.1 “动动”式并列结构第20-23页
    2.2 “动动”式偏正结构第23-24页
    2.3 “动动”式支配结构第24-25页
    2.4 “动动”式补充结构第25页
    2.5 “动动”式兼语蕴含结构第25-26页
    2.6 “动动”式连动结构第26-27页
3 “动动”式名词语义分析第27-49页
    3.1 动语素语义分析第27-36页
    3.2 动语素义与名词义的关系第36-45页
    3.3 名词义的发展第45-47页
    3.4 小结第47-49页
4 “动动”式名词认知机制第49-74页
    4.1 激活扩散机制第49-54页
    4.2 概念隐喻机制第54-58页
    4.3 概念转喻机制第58-63页
    4.4 意象图式机制第63-69页
    4.5 概念整合机制第69-72页
    4.6 小结第72-74页
5 “动动”式名词语义识解第74-84页
    5.1 先组合再转喻第74-77页
    5.2 先组合再隐喻第77-78页
    5.3 连续隐喻或转喻第78-81页
    5.4 部分语素义不变第81-82页
    5.5 小结第82-84页
6 动语素向名词功能范畴转移第84-99页
    6.1 “动动”式名词历时演变第84-94页
    6.2 “动动”式名词范畴化第94-97页
    6.3 动语素组合名词化的动因第97页
    6.4 小结第97-99页
7 结语第99-101页
    7.1 论文总结第99-100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100-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参考文献第102-107页
附录第107-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毕飞宇《平原》言语风格研究
下一篇:基于汉英文化教材对比的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以《中国概况》和《美国文化背景》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