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安全及改善方法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第12-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4-16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2章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调查第16-28页
    2.1 城乡结合部区域界定第16-18页
        2.1.1 城乡结合部区域简介第16-17页
        2.1.2 基于交通安全特征的城乡结合部区域界定第17-18页
    2.2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调查第18-23页
        2.2.1 调查方法第18-21页
        2.2.2 调研内容第21-23页
    2.3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现状分析第23-27页
        2.3.1 设计特征第24-25页
        2.3.2 交通特征第25页
        2.3.3 交叉口交通运行条件第25-27页
    2.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3章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特性分析第28-41页
    3.1 交通冲突理论第28-30页
        3.1.1 交通冲突理论概述第28页
        3.1.2 交通冲突发生机理第28-29页
        3.1.3 交通冲突分类第29-30页
    3.2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冲突分析第30-35页
        3.2.1 危险系数算法第30-32页
        3.2.2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危险性分析第32-35页
    3.3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行人过街分析第35-39页
        3.3.1 行人过街基本特性第35-36页
        3.3.2 生存理论模型第36-37页
        3.3.3 数据整理第37页
        3.3.4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行人过街时间分析第37-39页
    3.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4章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安全性研究第41-52页
    4.1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危险度模型研究思路第41页
    4.2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危险度模型建立第41-45页
        4.2.1 主模型设计方法第41-44页
        4.2.2 修正模型设计方法第44页
        4.2.3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危险度模型建立第44-45页
    4.3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危险度模型各参数权重第45-48页
        4.3.1 主模型参数研究第45-46页
        4.3.2 修正模型参数权重分析第46-48页
    4.4 城乡结合部交通危险等级划分及信号灯设置依据第48-49页
        4.4.1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危险等级划分第48-49页
        4.4.2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设置依据第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2页
第5章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安全保障对策研究第52-66页
    5.1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要求第52-53页
        5.1.1 改善内容第52页
        5.1.2 安全改善原则第52-53页
        5.1.3 城乡结合部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思路第53页
    5.2 基于交叉口交通冲突类型的安全改善对策研究第53-60页
        5.2.1 机动车-机动车冲突交通安全改善第53-55页
        5.2.2 机动车-非动车冲突交通安全改善第55-58页
        5.2.3 机动车-行人交通冲突安全改善第58-60页
    5.3 基于交叉口交通冲突速度的安全改善对策研究第60-63页
    5.4 相关辅助安全改善对策研究第63-64页
        5.4.1 交通环境改善第63-64页
        5.4.2 交通安全管理改善第64页
        5.4.3 交通安全教育改善第64页
    5.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6章 实例分析第66-76页
    6.1 调研内容第66-69页
    6.2 交叉口危险度模型计算第69-71页
        6.2.1 主模型危险度计算第69-70页
        6.2.2 修正系数计算第70页
        6.2.3 交叉口危险等级第70-71页
    6.3 大拓镇交叉口交通安全改善措施第71-74页
    6.4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76-78页
    7.1 总结第76页
    7.2 展望第76-78页
致谢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3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索面矮塔斜拉桥的动力特性分析与静风性能研究
下一篇:拉索腐蚀损伤对斜拉桥结构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