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14-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问题 | 第16-18页 |
1.2.1 研究一: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问卷编制及策略应用的现状研究 | 第16页 |
1.2.2 研究二: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对中学生学业目标追求的影响探究 | 第16-17页 |
1.2.3 研究三: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之团体辅导对促进中学生长期学业目标追求的干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3.1 研究理论意义 | 第18页 |
1.3.2 研究实践意义 | 第18页 |
1.4 操作性定义 | 第18-21页 |
1.4.1 自我调节策略 | 第18-19页 |
1.4.2 幻想自我调节策略 | 第19页 |
1.4.3 心理对照策略 | 第19页 |
1.4.4 执行意向策略 | 第19页 |
1.4.5 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 | 第19-20页 |
1.4.6 策略特征 | 第20页 |
1.4.7 学业成就目标 | 第20页 |
1.4.8 目标期望 | 第20-21页 |
1.4.9 目标承诺 | 第21页 |
1.4.10 心智绘图策略 | 第21页 |
1.5 研究限制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方法的限制 | 第21页 |
1.5.2 研究对象的限制 | 第21页 |
1.5.3 研究者本身的限制 | 第21-22页 |
1.5.4 取样范围的限制 | 第22-23页 |
2 文献探讨 | 第23-40页 |
2.1 学业成就目标追求的相关研究 | 第23-27页 |
2.1.1 学业成就目标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2.1.2 学业成就目标追求的概念界定和理论模型 | 第24-25页 |
2.1.3 目标追求的影响因素——自我调节策略、目标承诺 | 第25-27页 |
2.2 心理对照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27-31页 |
2.2.1 心理对照策略的概念 | 第27-28页 |
2.2.2 心理对照策略与目标追求 | 第28-30页 |
2.2.3 心理对照策略的应用研究 | 第30-31页 |
2.3 执行意向策略的相关研究 | 第31-35页 |
2.3.1 执行意向策略的概念 | 第31-32页 |
2.3.2 执行意向策略与与目标追求 | 第32-34页 |
2.3.3 执行意向策略的应用研究 | 第34-35页 |
2.4 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在学业领域的应用研究与不足 | 第35-40页 |
2.4.1 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在学业领域应用现况 | 第35-37页 |
2.4.2 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应用的不足之处 | 第37-40页 |
3 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40-47页 |
3.1 研究架构 | 第40-42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42页 |
3.2.1 研究一问卷调查对象 | 第42页 |
3.2.2 研究二实验对象 | 第42页 |
3.2.3 研究三干预对象 | 第4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3.3.1 文献分析法 | 第42-43页 |
3.3.2 问卷调查法 | 第43页 |
3.3.3 实验法 | 第43页 |
3.3.4 准实验法 | 第43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43-45页 |
3.4.1 《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问卷》 | 第43-44页 |
3.4.2 阅读理解测验材料 | 第44页 |
3.4.3 MCII任务纸 | 第44页 |
3.4.4 心智绘图教案 | 第44页 |
3.4.5 心智绘图评分表 | 第44-45页 |
3.4.6 学业成绩 | 第45页 |
3.4.7 MCII策略卡 | 第45页 |
3.4.8 《团体辅导效果反馈表》 | 第45页 |
3.5 数据处理 | 第45-47页 |
4 研究一: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问卷编制及策略应用的现状研究 | 第47-65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47页 |
4.2 研究问题 | 第47页 |
4.3 研究对象 | 第47页 |
4.3.1 问卷初测对象 | 第47页 |
4.3.2 问卷正式施测对象 | 第47页 |
4.4 研究程序 | 第47-48页 |
4.5 研究结果 | 第48-61页 |
4.5.1 《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问卷》的编制 | 第48-54页 |
4.5.2 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 第54-57页 |
4.5.3 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对目标承诺的影响 | 第57-61页 |
4.6 讨论 | 第61-64页 |
4.6.1 问卷编制的合理性分析 | 第61页 |
4.6.2 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使用的情况分析 | 第61-62页 |
4.6.3 中学生自我调节策略对目标承诺的影响分析 | 第62-64页 |
4.7 结论 | 第64-65页 |
5 研究二: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对中学生学业目标追求的影响探究 | 第65-80页 |
5.1 研究目的 | 第65页 |
5.2 研究问题及假设 | 第65-66页 |
5.2.1 研究问题 | 第65页 |
5.2.2 研究假设 | 第65-66页 |
5.3 研究方法 | 第66-71页 |
5.3.1 被试 | 第66页 |
5.3.2 实验设计 | 第66-67页 |
5.3.3 实验材料 | 第67-71页 |
5.3.4 实验程序 | 第71页 |
5.4 研究结果 | 第71-76页 |
5.4.1 不同策略组中学生接受策略任务前、后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比较 | 第71-74页 |
5.4.2 MCII策略的策略特征对阅读成绩后测的影响 | 第74-76页 |
5.5 讨论 | 第76-79页 |
5.5.1 不同策略组被试接受策略任务前、后的阅读理解水平差异比较分析 | 第77-78页 |
5.5.2 MCII策略的策略特征对阅读成绩后测的影响分析 | 第78-79页 |
5.6 结论 | 第79-80页 |
6 研究三:心理对照结合执行意向策略之团体辅导对促进中学生学业目标追求的干预研究 | 第80-99页 |
6.1 研究目的 | 第80页 |
6.2 研究问题及假设 | 第80页 |
6.3 研究对象 | 第80-81页 |
6.4 研究设计 | 第81-86页 |
6.4.1 研究变量 | 第81-82页 |
6.4.2 实验设计 | 第82-83页 |
6.4.3 研究工具 | 第83-86页 |
6.5 干预方案 | 第86-89页 |
6.5.1 MCII策略团体辅导方案的理论基础 | 第86-87页 |
6.5.2 MCII策略团体辅导方案架构和阶段 | 第87-89页 |
6.6 研究结果 | 第89-95页 |
6.6.1 MCII策略团体辅导有效性的主观评估 | 第89-91页 |
6.6.2 MCII策略团体辅导有效性的客观评估 | 第91-95页 |
6.7 讨论 | 第95-98页 |
6.7.1 MCII策略团体辅导有效性主观评估的分析 | 第95-96页 |
6.7.2 MCII策略团体辅导有效性客观评估的分析 | 第96-98页 |
6.8 结论 | 第98-99页 |
7 研究总结论与建议 | 第99-102页 |
7.1 研究总结论 | 第99-100页 |
7.1.1 研究一结论 | 第99页 |
7.1.2 研究二结论 | 第99页 |
7.1.3 研究三结论 | 第99-100页 |
7.2 建议 | 第100-102页 |
7.2.1 对教育的建议 | 第100-101页 |
7.2.2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101-102页 |
8 参考文献 | 第102-113页 |
附录 | 第113-161页 |
致谢 | 第161-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