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番茄红素概述 | 第14-19页 |
1.1.1 番茄红素简介 | 第14页 |
1.1.2 番茄红素的研究发展史 | 第14-15页 |
1.1.3 番茄红素的结构和理化性质 | 第15-16页 |
1.1.4 番茄红素的生物学特性 | 第16页 |
1.1.4.1 番茄红素的抗氧化性 | 第16页 |
1.1.4.2 对细胞生长代谢的调控作用 | 第16页 |
1.1.4.3 调节胆固醇代谢 | 第16页 |
1.1.5.番茄红素的保健功能 | 第16-19页 |
1.1.5.1 增强机体的抗炎作用 | 第16-17页 |
1.1.5.2 防癌抗癌作用 | 第17页 |
1.1.5.3 保护心血管功能 | 第17-18页 |
1.1.5.4 提高免疫力 | 第18页 |
1.1.5.5 预防高血糖 | 第18页 |
1.1.5.6 防治骨质疏松 | 第18页 |
1.1.5.7 抗疲劳和抗衰老 | 第18-19页 |
1.1.5.8 面部抗氧化美白 | 第19页 |
1.2 番茄红素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1.2.1 番茄红素的合成途径 | 第19-22页 |
1.2.2 番茄红素的制备方法 | 第22-23页 |
1.2.2.1 植物提取法 | 第22页 |
1.2.2.2 化学合成法 | 第22-23页 |
1.2.2.3 生物法 | 第23页 |
1.2.3 番茄红素的提取与分离 | 第23-25页 |
1.2.3.1 直接粉碎法 | 第23-24页 |
1.2.3.2 有机溶剂萃取法 | 第24页 |
1.2.3.3 酶反应法提取 | 第24页 |
1.2.3.4 超声波提取法 | 第24页 |
1.2.3.5 微波辐射萃取法 | 第24页 |
1.2.3.6 超临界萃取法 | 第24-25页 |
1.2.3.7 两步皂化法 | 第25页 |
1.2.4 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1.2.4.1 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 | 第25页 |
1.2.4.2 红外光谱法 | 第25-26页 |
1.2.4.3 拉曼光谱法 | 第26页 |
1.2.4.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6页 |
1.2.4.5 超临界流体色谱法 | 第26页 |
1.2.4.6 联用技术 | 第26页 |
1.2.4.7 差示扫描量热法 | 第26页 |
1.3 番茄红素的应用前景 | 第26-27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 番茄红素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9-38页 |
2.1 引言 | 第2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9-30页 |
2.2.1 实验菌株 | 第29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2.3.1 番茄红素样品的制备 | 第30页 |
2.3.2 番茄红素标准品的配制 | 第30-31页 |
2.3.3 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1页 |
2.3.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番茄红素条件的选择 | 第31-32页 |
2.3.5 精密度试验 | 第32页 |
2.3.6 重复性试验 | 第32页 |
2.3.7 加样回收率试验 | 第3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4.1 最佳吸收波长的选择 | 第32-33页 |
2.4.2 番茄红素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3-34页 |
2.4.3HPLC法定性定量测定番茄红素流动相的选择 | 第34页 |
2.4.4 精密度实验 | 第34-36页 |
2.4.5 重复性实验 | 第36页 |
2.4.6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6-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液态烷烃对红酵母发酵产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38-50页 |
3.1 前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38-40页 |
3.2.1 实验菌株 | 第38-39页 |
3.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39页 |
3.2.3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40页 |
3.2.4 培养基成分 | 第40页 |
3.3 试剂配制 | 第40-41页 |
3.3.1 DNS试剂配制 | 第40页 |
3.3.2 1g/L核黄素溶液的配制 | 第40-41页 |
3.4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3.4.1 菌种培养方法 | 第41页 |
3.4.2 液态烷烃氧载体实验 | 第41页 |
3.4.3 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 第41页 |
3.4.4 番茄红素的提取方法 | 第41页 |
3.4.5 番茄红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41-42页 |
3.4.6 亚硫酸钠氧化法测定氧气的传递速度 | 第42页 |
3.4.7 残糖含量的测定 | 第42-44页 |
3.5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3.5.1 对氧载体的筛选 | 第44-45页 |
3.5.2 不同浓度的正十二烷的氧传递速度 | 第45-46页 |
3.5.3 不同浓度的十二烷对红酵母产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46-47页 |
3.5.4 正十二烷的不同添加时间对红酵母产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47页 |
3.5.5 发酵过程的控制 | 第47-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表面活性剂对红酵母发酵产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50-58页 |
4.1 前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4.2.1 实验菌株 | 第51页 |
4.2.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51页 |
4.2.3 主要仪器 | 第51页 |
4.2.4 培养基成分 | 第51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3.1 菌种培养方法 | 第51页 |
4.3.2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实验 | 第51-5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52-56页 |
4.4.1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初步筛选 | 第52-53页 |
4.4.2 Trion X-100 的影响作用 | 第53-54页 |
4.4.3 吐温-80 不同加入量对番茄红素累积的影响 | 第54-55页 |
4.4.4 吐温-20 不同添加量对番茄红素累积的影响 | 第55-56页 |
4.4.5 表面活性剂偶联氧载体对累积番茄红素的影响 | 第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番茄红素对红细胞抗氧化性的研究 | 第58-68页 |
5.1 前言 | 第58-59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5.2.1 实验试剂 | 第59页 |
5.2.2 主要设备仪器 | 第59-60页 |
5.3 实验样品和试剂的配制 | 第60页 |
5.3.1 配制红细胞悬液和血浆悬液 | 第60页 |
5.3.2 番茄红素溶液的配制 | 第60页 |
5.4 实验方法 | 第60-62页 |
5.4.1 红细胞分组 | 第60-61页 |
5.4.2 血浆的分组 | 第61页 |
5.4.3 过氧自由基介导的红细胞溶血实验 | 第61-62页 |
5.4.4 红细胞中MDA、SOD、GSH-PX、C AT含量的检测 | 第62页 |
5.4.5 血浆氧化实验 | 第62页 |
5.5 结果 | 第62-66页 |
5.5.1 溶血率 | 第62-63页 |
5.5.2 SOD、MDA、GSH-px、CAT水平的变化 | 第63-66页 |
5.5.3 番茄红素对血浆氧化实验的影响 | 第66页 |
5.6 讨论 | 第66-67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论文创新性 | 第69页 |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7页 |
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附件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