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与教育的度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13页 |
一、度的意蕴 | 第13-26页 |
(一)度的内涵 | 第13-17页 |
1.西方学界对度的已有理解 | 第13-15页 |
2.中国学界关于度的已有理解 | 第15-16页 |
3.度的内涵之我见 | 第16-17页 |
(二)度的特点 | 第17-22页 |
1.度具有普遍性 | 第17-21页 |
2.度具有客观性 | 第21页 |
3.度具有复杂性 | 第21-22页 |
(三)与度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2-25页 |
1.度与和谐 | 第22-23页 |
2.度与中庸 | 第23-24页 |
3.度与过犹不及 | 第24页 |
4.度与平衡 | 第24页 |
5.度与中道 | 第24-25页 |
(四)度的意义 | 第25-26页 |
二、教育的度与失度 | 第26-40页 |
(一)教育目的的偏离 | 第26-29页 |
1.五育之间的度 | 第26-28页 |
2.个性教育与划一性教育的度 | 第28-29页 |
(二)教育过程的失度 | 第29-35页 |
1.课程的度 | 第30-31页 |
2.讲授法与其它教学方法的度 | 第31-32页 |
3.主导与主体的度 | 第32-33页 |
4.奖励与惩罚的度 | 第33-35页 |
(三)家庭教育的失当 | 第35-37页 |
1.关怀与爱的度 | 第35-36页 |
2.竞争与合作的度 | 第36-37页 |
(四)教育评价的偏颇 | 第37-40页 |
1.重鉴定选拔功能,而轻激励与改进功能 | 第37-38页 |
2.分数与能力的度 | 第38-39页 |
3.评价方式的度 | 第39-40页 |
三、度与教育度的把握 | 第40-52页 |
(一)理念 | 第40-42页 |
1.理念之含义 | 第40-41页 |
2.理念对度和教育度的把握 | 第41-42页 |
(二)理性 | 第42-43页 |
1.理性与非理性 | 第42-43页 |
2.理性对度和教育度的把握 | 第43页 |
(三)本性 | 第43-45页 |
1.本性之含义 | 第43-44页 |
2.本性对度和教育度的把握 | 第44-45页 |
(四)经验 | 第45-47页 |
1.经验之概念 | 第45-46页 |
2.经验对度与教育度的把握 | 第46-47页 |
(五)意志力 | 第47-48页 |
1.意志力之含义 | 第47页 |
2.意志力对度与教育度的把握 | 第47-48页 |
(六)悟性 | 第48-50页 |
1.悟性之含义 | 第48-49页 |
2.悟性对度与教育度的把握 | 第49-50页 |
(七)环境 | 第50-52页 |
1.环境之含义 | 第50页 |
2.环境对度与教育度的把握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一)简要总结 | 第52-53页 |
(二)研究展望 | 第53-5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