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34页 |
1.3.1 国外相关研究及现状 | 第13-23页 |
1.3.2 国内相关研究及现状 | 第23-3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33-3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34-3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5-36页 |
1.4.3 研究路线 | 第36-38页 |
第二章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研究基础 | 第38-6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 | 第38-47页 |
2.1.1 企业R&D联盟 | 第38-40页 |
2.1.2 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40-42页 |
2.1.3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第42-45页 |
2.1.4 三种联盟概念及特征比较分析 | 第45-47页 |
2.2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建与运行特征 | 第47-57页 |
2.2.1 联盟组建动因 | 第47-50页 |
2.2.2 联盟组织结构 | 第50-52页 |
2.2.3 联盟运行原则 | 第52-53页 |
2.2.4 联盟运行过程 | 第53-55页 |
2.2.5 影响联盟运行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2.3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管理体系 | 第57-63页 |
2.3.1 联盟系统组织理论内涵与特点 | 第57-59页 |
2.3.2 联盟运行管理体系内涵与特点 | 第59-60页 |
2.3.3 联盟运行管理体系的框架及设计 | 第60-6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管理 | 第64-86页 |
3.1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伙伴选择 | 第64-75页 |
3.1.1 伙伴选择的原则 | 第64-65页 |
3.1.2 伙伴选择的框架和流程 | 第65-67页 |
3.1.3 伙伴选择评价指标设计 | 第67-71页 |
3.1.4 伙伴选择的方法与仿真 | 第71-75页 |
3.2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模式选择 | 第75-80页 |
3.2.1 联盟组建模式的类别 | 第75-78页 |
3.2.2 联盟组建模式及组织结构选择的依据 | 第78-79页 |
3.2.3 联盟组建模式及组织结构选择 | 第79-80页 |
3.3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契约设计 | 第80-84页 |
3.3.1 联盟契约设计的原则 | 第80-81页 |
3.3.2 联盟契约设计的过程与方法 | 第81-83页 |
3.3.3 联盟契约设计的核心内容 | 第83-8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四章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过程管理 | 第86-107页 |
4.1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过程管理思路 | 第86-88页 |
4.1.1 联盟过程管理的核心内容 | 第86-87页 |
4.1.2 联盟过程管理的设计构想 | 第87-88页 |
4.2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资源管理 | 第88-93页 |
4.2.1 联盟的核心资源 | 第89-90页 |
4.2.2 联盟资源的共享与整合 | 第90-92页 |
4.2.3 联盟资源的协同与创新 | 第92-93页 |
4.3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研发管理 | 第93-97页 |
4.3.1 联盟研发项目的模块化 | 第93-94页 |
4.3.2 联盟研发项目的精细化 | 第94-95页 |
4.3.3 联盟研发项目的过程控制 | 第95-97页 |
4.4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知识管理 | 第97-106页 |
4.4.1 联盟知识形成机理 | 第97-98页 |
4.4.2 联盟知识学习机理 | 第98-101页 |
4.4.3 联盟知识转移机理 | 第101-10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五章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利益管理 | 第107-119页 |
5.1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第107-110页 |
5.1.1 联盟利益的内涵 | 第107-108页 |
5.1.2 联盟利益的分类 | 第108-109页 |
5.1.3 联盟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 第109-110页 |
5.2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方法 | 第110-114页 |
5.2.1 联盟利益分配的原则 | 第110-111页 |
5.2.2 联盟有形资产分配方法 | 第111-112页 |
5.2.3 联盟无形资产分配方法 | 第112-114页 |
5.3 R&D导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利益分配的保障机制 | 第114-117页 |
5.3.1 联盟利益分配契约保障机制 | 第114-115页 |
5.3.2 联盟利益分配协商保障机制 | 第115-116页 |
5.3.3 联盟利益分配法律保障机制 | 第116-11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六章 案例分析—国家IC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 | 第119-133页 |
6.1 国家IC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组建及运行 | 第119-126页 |
6.1.1 联盟的组建及其组织结构 | 第119-122页 |
6.1.2 联盟运行管理的过程分析 | 第122-123页 |
6.1.3 联盟运行管理过程中的成效及问题 | 第123-126页 |
6.2 国家IC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运行管理措施 | 第126-129页 |
6.2.1 联盟组建管理层面措施 | 第126-127页 |
6.2.2 联盟过程管理层面措施 | 第127-128页 |
6.2.3 联盟利益分配层面措施 | 第128-129页 |
6.3 国家IC封测产业链技术创新联盟的经验借鉴 | 第129-132页 |
6.3.1 确立核心企业主体地位,明确共性技术研发导向 | 第129-130页 |
6.3.2 制定科学伙伴选择机制,选择灵动联盟组织结构 | 第130页 |
6.3.3 加强核心资源共享整合,营造良好知识学习氛围 | 第130-131页 |
6.3.4 制定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利益分配保障体系 | 第131-13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2-13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3-136页 |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第133-134页 |
7.2 研究的不足 | 第134页 |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34-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0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 第140-141页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