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税收征管模式改革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践探索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8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对国内外研究的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不足 | 第16-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可能的创新与研究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上海市税收征管改革的现状介绍 | 第18-23页 |
第一节 改革的基本思路、原则及内容 | 第18-19页 |
一、基本的思路 | 第18页 |
二、基本的原则 | 第18页 |
三、主要的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改革推进的历程 | 第19-20页 |
一、个别区县先行先试阶段 | 第19页 |
二、全市铺开统一实施阶段 | 第19-20页 |
第三节 改革取得的基本成就 | 第20-23页 |
一、纳税服务工作体系建设 | 第20-21页 |
二、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 第21页 |
三、专业化审批管理体系建设 | 第21页 |
四、税源分类分级管理体系建设 | 第21-23页 |
第三章 上海税收征管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3-35页 |
第一节 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32页 |
一、改革目标与改革行为存在偏差 | 第23-25页 |
二、专业化工作体系建设存在缺陷 | 第25-27页 |
三、征管组织结构优化调整滞后 | 第27-29页 |
四、征管形式达不到专业化管理要求 | 第29-31页 |
五、人员队伍建设难以满足需要 | 第31-32页 |
第二节 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5页 |
一、对改革理念适应性的忽视 | 第33页 |
二、对征管效益内涵的忽视 | 第33-34页 |
三、对组织结构效能的忽视 | 第34页 |
四、对能位适合度的忽视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国外税收征管改革的经验启示 | 第35-39页 |
第一节 国外税收征管改革典型案例 | 第35-37页 |
一、美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变革 | 第35-36页 |
二、新加坡税收征管模式的变革 | 第36-37页 |
三、韩国税收征管模式的变革 | 第37页 |
第二节 国外税收征管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一、价值导向“顾客化” | 第37-38页 |
二、征管手段现代化 | 第38页 |
三、征管组织扁平化 | 第38页 |
四、失范处罚严厉化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深化上海市税收征管改革的对策思路 | 第39-53页 |
第一节 理念创新:修正改革的战略目标 | 第39-41页 |
一、确立以纳税人为本的改革外部价值 | 第39-40页 |
二、确立以能本管理为核心的改革内部价值 | 第40页 |
三、确立以组织绩效为落脚点的改革整体价值 | 第40-41页 |
第二节 机制创新:科学建设专业化工作体系 | 第41-45页 |
一、清晰界定服务和监管的分工边界 | 第41-42页 |
二、确认工作体系的权责内容 | 第42-43页 |
三、形成工作体系的统一指挥 | 第43-45页 |
第三节 组织创新:构建企业化的征管组织体系 | 第45-49页 |
一、企业化改造是基本的实现路径 | 第45-46页 |
二、改造涉及的具体内容 | 第46-48页 |
三、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 第48-49页 |
四、防范改造中的风险 | 第49页 |
第四节 形式创新:调整优化税源分类分级格局 | 第49-51页 |
一、明确税源分类分级管理的原则 | 第49-50页 |
二、实施对象加事项的分类分级管理 | 第50-51页 |
三、实施有区别的税收监管策略 | 第51页 |
第五节 改革的其他策略支持 | 第51-53页 |
一、健全执法监督体系 | 第51-52页 |
二、提升绩效管理体系 | 第52页 |
三、优化人员队伍结构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后记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