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引言第9页
1 问题的提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2页
        1.1.1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第9-10页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10-11页
        1.1.3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第11-12页
    1.2 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国外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第12-14页
        1.2.2 国内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国内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3.1 理论意义第16页
        1.3.2 实践意义第16-17页
2 研究综述第17-24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7-18页
        2.1.1 教育见习第17页
        2.1.2 教育实习第17页
        2.1.3 教育实践第17-18页
    2.2 教育实习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建构主义理论第18页
        2.2.2 情境学习理论第18-19页
        2.2.3 实习教师关注理论第19页
        2.2.4 杜威:“从做中学”理论第19-20页
        2.2.5 陶行知:“实践教育”理论第20页
    2.3 高师院校教育实习模式第20-22页
        2.3.1 集中型实习第20-21页
        2.3.2 分散型实习第21-22页
    2.4 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教育实习的重要性第22-24页
        2.4.1 教育实习是高师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第22-23页
        2.4.2 新课程的实施提高了对任课教师实践技能的要求第23页
        2.4.3 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实习的新要求第23-24页
3 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状况的调查分析第24-43页
    3.1 调查的实施第24-25页
        3.1.1 调查目的第24页
        3.1.2 调查对象第24页
        3.1.3 调查方式第24页
        3.1.4 问卷及访谈设计第24-25页
    3.2 调查结果第25-37页
        3.2.1 实习基地第25-27页
        3.2.2 实习方式第27-28页
        3.2.3 实习时间第28-29页
        3.2.4 实习内容第29-30页
        3.2.5 实习成绩评价第30-31页
        3.2.6 高师生物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情况第31-32页
        3.2.7 实习指导教师情况第32-34页
        3.2.8 实习生的个人素质第34-35页
        3.2.9 教育实习经费情况第35-36页
        3.2.10 教育实习效果第36页
        3.2.11 个人建议第36-37页
    3.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第37-43页
        3.3.1 教育实习基地少第37-38页
        3.3.2 教育实习方式单一第38页
        3.3.3 教育实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第38-39页
        3.3.4 教育实习内容单一第39页
        3.3.5 教育实习评价体系不完善第39-40页
        3.3.6 生物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第40页
        3.3.7 教育实习师资不足第40-41页
        3.3.8 实习生的专业素养较低第41页
        3.3.9 教育实习经费不足第41-43页
4 高师院校生物专业教育实习中的问题解决策略第43-52页
    4.1 解决策略第43-48页
        4.1.1 建立稳固的教育实习基地,与实习中学建立互惠关系第43页
        4.1.2 实行多样化的教育实习方式第43-44页
        4.1.3 增加分散教育实习时间,丰富实习内容第44-45页
        4.1.4 构建合理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第45-46页
        4.1.5 优化课程设置,实现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第46-47页
        4.1.6 加强对教育实习指导教师的培训第47页
        4.1.7 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培养第47-48页
    4.2 曲阜师范大学生物专业教育实习新方案的构想第48-52页
5 结论与讨论第52-54页
    5.1 结论第52-53页
    5.2 讨论第53-54页
结束语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附录第58-71页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NJ株的分离与鉴定
下一篇:含初始缺陷复合材料的低速冲击损伤与剩余强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