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一) 国内外关于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二) 国内外关于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三) 国内对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研究现状 | 第15页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五、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的历史溯源与确立 | 第19-36页 |
一、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形成的历史背景 | 第19-24页 |
(一) 有关战时高等教育的一场争论 | 第19-21页 |
(二) 民国初期高等教育制度变革中的通才教育理念的萌发 | 第21页 |
(三) 抗战时期国民教育部对文、实科系的调整 | 第21-24页 |
二、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理念形成的内部原因 | 第24-36页 |
(一) 西南联大合并前三校通才教育的传统 | 第24-28页 |
1. “中西合璧”的国立清华大学 | 第24-25页 |
2. “文理兼通”的国立北京大学 | 第25-27页 |
3. “三育并进”的私立南开大学 | 第27-28页 |
(二) 《大学一解》与《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 | 第28-30页 |
1. 《大学一解》中的通才教育理念 | 第29-30页 |
2. 《工业教育与工业人才》中的通才教育理念 | 第30页 |
(三) 西南联大教授的通才教育思想 | 第30-36页 |
1. 西南联大教授群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博弈 | 第31页 |
2. 西南联大教授群的教育背景与知识结构 | 第31-33页 |
3. 教育的理想是在发展整个的人格——潘光旦 | 第33页 |
4. 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冯友兰 | 第33-34页 |
5. 学术本无界划,智识贵能会通——钱穆 | 第34-36页 |
第三章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模式 | 第36-49页 |
一、培养具有“全人格”的“通才” | 第36-37页 |
(一) 何谓“通才” | 第36-37页 |
(二) “全人格”是培养“通才”的核心 | 第37页 |
二、三位一体的教育制度 | 第37-42页 |
(一) 融会贯通的必修课 | 第38-39页 |
(二) 自由灵活的选修课 | 第39-41页 |
(三) 严格合理的学分制 | 第41-42页 |
三、百家争鸣的通才‘教学 | 第42-45页 |
(一) 一专多能的教授群体 | 第42-43页 |
(二) 教授在教学中“打擂台” | 第43-44页 |
(三) 师生一起教学相长 | 第44-45页 |
四、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 | 第45-49页 |
(一) 实地调查研究 | 第45-46页 |
(二) 实验与实习 | 第46-48页 |
(三) 学生社团活动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意义与启示 | 第49-60页 |
一、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意义 | 第49-54页 |
(一) 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通识人才 | 第49-50页 |
(二) 把握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 | 第50-52页 |
(三) 对传统教育的革新与现代教育的探索 | 第52-54页 |
二、西南联大通才教育的现代启示 | 第54-60页 |
(一)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现状 | 第54-56页 |
(二) 将全人格塑造置于通识教育的首位 | 第56-57页 |
(三) 科学合理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 | 第57-58页 |
(四) 提升高校教师的通识教育意识与能力 | 第58-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