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关键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传统工业城市与经济结构转型 | 第18-20页 |
2.1.1 传统工业城市概念与特征 | 第18页 |
2.1.2 经济结构转型的内涵 | 第18-19页 |
2.1.3 再就业的涵义与意义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失业与就业弹性理论 | 第20-21页 |
2.2.2 配第-克拉克定律 | 第21页 |
2.2.3 库兹涅茨定理 | 第21-22页 |
2.2.4 钱纳里-赛奎尔就业结构转换滞后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3.2 问卷设计 | 第24-25页 |
3.3 样本选择与问卷发放 | 第25页 |
3.4 数据分析 | 第25-26页 |
第4章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26-42页 |
4.1 攀枝花市经济社会发展概要 | 第26-27页 |
4.1.1 攀枝花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 | 第26页 |
4.1.2 攀枝花经济结构转型成绩 | 第26-27页 |
4.2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失业人员结构分析 | 第27-32页 |
4.2.1 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分析 | 第28-29页 |
4.2.2 失业人员性别结构分析 | 第29-30页 |
4.2.3 失业人员学历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4.2.4 失业人员群体结构分析 | 第31-32页 |
4.3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特征分析 | 第32-36页 |
4.3.1 失业人员再就业意向和预期分析 | 第32-33页 |
4.3.2 失业人员再就业方式和经历分析 | 第33-34页 |
4.3.3 再就业政策了解和就业路径分析 | 第34-35页 |
4.3.4 再就业的收入水平和满意度分析 | 第35-36页 |
4.4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制约因素探源 | 第36-42页 |
4.4.1 再就业政策法规与社会环境不完善 | 第36-38页 |
4.4.2 再就业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缺失 | 第38-39页 |
4.4.3 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与社会保障滞后 | 第39-40页 |
4.4.4 再就业理念与技能等综合素质不高 | 第40-42页 |
第5章 发达国家传统工业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模式及启示 | 第42-46页 |
5.1 发达国家传统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模式 | 第42-44页 |
5.1.1 德国鲁尔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模式 | 第42页 |
5.1.2 法国洛林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模式 | 第42-43页 |
5.1.3 日本九州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模式 | 第43-44页 |
5.2 发达国家传统城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启示 | 第44-46页 |
5.2.1 强化再就业政策支持,成立专门机构引领再就业 | 第44页 |
5.2.2 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推动失业者再就业 | 第44-45页 |
5.2.3 完善灵活就业政策,促进失业者灵活再就业 | 第45-46页 |
第6章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强化再就业的合理化对策 | 第46-51页 |
6.1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的指导思想 | 第46页 |
6.2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的基本原则 | 第46页 |
6.3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的保障机制 | 第46-47页 |
6.4 攀枝花市经济结构转型中再就业的优化对策 | 第47-51页 |
6.4.1 完善再就业政策法规,优化再就业环境 | 第47-48页 |
6.4.2 搭建再就业平台,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 | 第48页 |
6.4.3 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素质 | 第48-49页 |
6.4.4 更新再就业思想观念,提高再就业能力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