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23页 |
1.4.1 传统班级管理和课堂管理研究 | 第15-16页 |
1.4.2 班级和课堂的生态化研究 | 第16-19页 |
1.4.3 虚拟学习社区的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1.4.4 网络学习生态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4.5 网络班级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1.5 网络课程中班级的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1.5.1 网络课程中的班级是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24页 |
1.5.2 网络课程中的班级是正式群体 | 第24-25页 |
2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管理模型的建构 | 第25-34页 |
2.1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的内涵 | 第25-27页 |
2.1.1 班级成员的多样性 | 第25-26页 |
2.1.2 班级内各要素的互动 | 第26页 |
2.1.3 班级成员与虚拟学习环境的协同进化 | 第26-27页 |
2.2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 第27-31页 |
2.2.1 班级主体因子 | 第27-30页 |
2.2.2 班级环境因子 | 第30-31页 |
2.3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系统的生命周期 | 第31-32页 |
2.3.1 孤立期 | 第31页 |
2.3.2 同化期 | 第31页 |
2.3.3 形核期 | 第31-32页 |
2.3.4 形成期 | 第32页 |
2.3.5 发展期 | 第32页 |
2.4 网络课程班级生态化组织与管理模型 | 第32-34页 |
3 班级主体的组织与管理 | 第34-40页 |
3.1 学习者管理——学习者学习方式的生态化 | 第34-37页 |
3.1.1 明确生态职责,促进生态位分化 | 第34-35页 |
3.1.2 引导学习者自我管理,提高在线学习能力 | 第35-37页 |
3.2. 助学者管理——助学者素质的生态化 | 第37-40页 |
3.2.1 掌握助学技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发生 | 第37-38页 |
3.2.2 制定助学者规范,加强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 | 第38-39页 |
3.2.3 熟悉生态规律,培养协同能力 | 第39-40页 |
4 班级环境的组织与管理 | 第40-49页 |
4.1 物理环境管理 | 第40-43页 |
4.1.1 设计个性友好的班级界面 | 第40-41页 |
4.1.2 促进学习资源的良性循环 | 第41-43页 |
4.2 社会环境管理 | 第43-47页 |
4.2.1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 | 第43-45页 |
4.2.2 建立互利合作的生生关系,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 第45-46页 |
4.2.3 组织多样的班级活动,促进班级活力 | 第46-47页 |
4.3 规范环境管理 | 第47-49页 |
4.3.1 制定合理的班级规范,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班级 | 第47-48页 |
4.3.2 构建绿色人文的班级文化,促进文化与物理环境的协同进化 | 第48-49页 |
5 网络课程中班级生态化组织与管理策略实施与效果分析 | 第49-65页 |
5.1 实施环境 | 第49-51页 |
5.1.1 《教育技术学导论》网络课程简介 | 第49页 |
5.1.2 班级主体分析 | 第49-50页 |
5.1.3 班级建设初期相关措施 | 第50-51页 |
5.2 实施过程 | 第51-56页 |
5.2.1 案例一:班级管理员选拔活动 | 第51-53页 |
5.2.2 案例二:“用学习理论结识和指导学习”小组协作活动 | 第53-56页 |
5.3 效果分析 | 第56-65页 |
5.3.1 对助学者的评价 | 第56-58页 |
5.3.2 对学习者的评价 | 第58-60页 |
5.3.3 对班级物理环境的评价 | 第60-62页 |
5.3.4 对班级社会环境的评价 | 第62-65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5-6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5-66页 |
6.2 研究不足 | 第66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1 网络课程班级物理环境调查问卷 | 第73-74页 |
附录2 班级择伴问卷调查表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