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2 企业社会责任监督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 第18-21页 |
第2章 理论分析 | 第21-26页 |
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21-22页 |
2.1.1 利益相关者的内涵及界定 | 第21页 |
2.1.2 利益相关者分类 | 第21-22页 |
2.1.3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结合 | 第22页 |
2.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2-24页 |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容 | 第22-23页 |
2.2.2 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层次分析 | 第23-24页 |
2.3 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管理当局博弈时间序列分析 | 第24-26页 |
第3章 利益相关者需求分析与模型构建 | 第26-32页 |
3.1 利益相关者的共同需求分析 | 第26-27页 |
3.1.1 获取企业社会责任信息 | 第26页 |
3.1.2 沟通和反馈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期望与建议 | 第26-27页 |
3.1.3 监督企业社会责任行为 | 第27页 |
3.2 利益相关者的特定需求分析 | 第27-29页 |
3.2.1 股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7页 |
3.2.2 债权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7-28页 |
3.2.3 供应商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8页 |
3.2.4 员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8页 |
3.2.5 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8页 |
3.2.6 消费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8-29页 |
3.2.7 其他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特定需求 | 第29页 |
3.3 利益相关者需求模型构建 | 第29-30页 |
3.4 利益相关者需求特点分析 | 第30-32页 |
3.4.1 多方位性 | 第30-31页 |
3.4.2 层次性 | 第31页 |
3.4.3 动态性 | 第31-32页 |
第4章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 第32-46页 |
4.1 样本选择 | 第32-34页 |
4.2 基于共同需求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 第34-38页 |
4.2.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 第34-37页 |
4.2.2 沟通渠道及利益相关者参与机制分析 | 第37-38页 |
4.3 基于特定需求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分析 | 第38-41页 |
4.4 研究发现 | 第41-43页 |
4.4.1 第一层次的共同需求基本得以满足 | 第41页 |
4.4.2 第二层次的共同需求实现情况不佳 | 第41页 |
4.4.3 特定需求实现情况不理想 | 第41-43页 |
4.5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成因分析 | 第43-44页 |
4.5.1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供给和需求曲线分析 | 第43-44页 |
4.5.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44页 |
4.6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监督的政策目标 | 第44-46页 |
第5章 需求模型下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机制 | 第46-53页 |
5.1 构建层级性的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框架 | 第46-47页 |
5.1.1 强制性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析 | 第46-47页 |
5.1.2 自律性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析 | 第47页 |
5.1.3 自愿性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分析 | 第47页 |
5.2 建立针对利益相关者特定需求的绩效指标体系 | 第47-49页 |
5.3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信息披露 | 第49-50页 |
5.4 完善利益相关者沟通和反馈机制 | 第50-53页 |
5.4.1 完善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活动机制 | 第50-51页 |
5.4.2 灵活利用多样化的信息披露载体 | 第51-53页 |
第6章 需求模型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规范 | 第53-64页 |
6.1 企业社会责任监督主体及监督范围界定 | 第53-55页 |
6.1.1 政府是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主体 | 第53-54页 |
6.1.2 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范围界定 | 第54-55页 |
6.2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督 | 第55-58页 |
6.2.1 明确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监督层级 | 第55-57页 |
6.2.2 提高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质量 | 第57-58页 |
6.3 合理界定政府的社会责任监督职责 | 第58-59页 |
6.3.1 推行社会责任立法并加强现有执法力度 | 第58-59页 |
6.3.2 完善社会责任政策激励机制 | 第59页 |
6.4 增强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力 | 第59-61页 |
6.4.1 推动机构投资者进行企业社会责任投资 | 第59-60页 |
6.4.2 推行责任信贷 | 第60页 |
6.4.3 完善劳资关系集体谈判及扩展机制 | 第60-61页 |
6.4.4 引导消费者运动 | 第61页 |
6.4.5 发展非政府组织 | 第61页 |
6.5 企业社会责任监督规范的可行性论证:以食品饮料业为例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