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桥梁地震碰撞反应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安排 | 第14-15页 |
第2章 地震对于主、引桥梁端碰撞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5-27页 |
2.1 碰撞作用理论分析 | 第15-20页 |
2.1.1 恢复系数法 | 第15-16页 |
2.1.2 接触单元法 | 第16-20页 |
2.2 碰撞反应机理及相应的影响因素 | 第20-22页 |
2.2.1 结构之间的动力特性差异 | 第20-21页 |
2.2.2 地震波的空间差动效应 | 第21页 |
2.2.3 桩土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21-22页 |
2.2.4 碰撞对构件的影响 | 第22页 |
2.3 减轻碰撞的相关措施 | 第22-25页 |
2.3.1 伸缩缝间隙设置 | 第23-24页 |
2.3.2 梁间安装缓冲材料 | 第24页 |
2.3.3 减震耗能装置(阻尼器) | 第24-25页 |
2.4 防落梁的相关措施 | 第25-27页 |
第3章 桥梁模型建立及相关参数确定 | 第27-37页 |
3.1 工程背景 | 第27-30页 |
3.1.1 桩-土相互作用 | 第27-29页 |
3.1.2 计算模型及地震动输入 | 第29-30页 |
3.2 碰撞单元参数确定 | 第30-36页 |
3.2.1 碰撞单元模型 | 第30-31页 |
3.2.2 碰撞单元刚度分析 | 第31-33页 |
3.2.3 碰撞单元刚度参数分析 | 第33-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碰撞效应的结果 | 第37-68页 |
4.1 桥梁模型及模型阐述 | 第37-39页 |
4.1.1 模型阐述 | 第37页 |
4.1.2 不考虑桩土作用的桥梁模型 | 第37-39页 |
4.2 不考虑桩土作用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39-50页 |
4.2.1 梁体位移结果 | 第39-42页 |
4.2.2 梁体相对位移结果 | 第42-44页 |
4.2.3 桥墩位移及内力响应 | 第44-47页 |
4.2.4 伸缩缝处碰撞力 | 第47-50页 |
4.3 考虑桩土作用的地震响应分析 | 第50-59页 |
4.3.1 考虑桩土作用的桥梁模型 | 第50-51页 |
4.3.2 梁体位移结果 | 第51-53页 |
4.3.3 梁体相对位移结果 | 第53-54页 |
4.3.4 桥墩位移及内力响应 | 第54-57页 |
4.3.5 伸缩缝处碰撞力 | 第57-59页 |
4.4 有、无桩土相互作用对碰撞效应的影响比较 | 第59-61页 |
4.5 主、引桥周期比对碰撞效应的影响 | 第61-67页 |
4.5.1 单边三跨引桥 | 第61-64页 |
4.5.2 双边三跨引桥 | 第64-6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