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4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3 桥梁地震易损性的定义 | 第17页 |
1.4 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发展 | 第17-22页 |
1.4.1 计算结构易损指数 | 第17-20页 |
1.4.2 得到结构的易损性曲线 | 第20-21页 |
1.4.3 易损性曲线的总结 | 第21-22页 |
1.5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梁格法建模过程及曲线梁桥的自振特性 | 第24-32页 |
2.1 梁格法建模 | 第24-27页 |
2.1.1 梁格法概述 | 第24-25页 |
2.1.2 曲线梁桥概况 | 第25-27页 |
2.2 曲线梁桥的自振特性 | 第27-31页 |
2.2.1 半径对曲线梁桥自振特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2.2.2 墩高对曲线梁桥自振特性的影响 | 第29-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曲线梁桥动力反应分析 | 第32-68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桥梁抗震计算理论演化 | 第32-67页 |
3.2.1 静力弹塑性分析法 | 第32-34页 |
3.2.2 反应谱法 | 第34-43页 |
3.2.3 基于有限元的曲线梁桥动力时程分析 | 第43-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四章 弯矩-曲率分析基本原理和损伤指标的计算 | 第68-78页 |
4.1 弯矩-曲率分析基本原理 | 第68-70页 |
4.2 材料的本构模型选用 | 第70-73页 |
4.3 计算弯矩-曲率曲线 | 第73-74页 |
4.4 计算桥墩损伤指标 | 第74-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建立曲线梁桥的易损性曲线 | 第78-101页 |
5.1 支座模型 | 第78-79页 |
5.2 桥墩非弹性铰模型 | 第79-82页 |
5.2.1 集中塑性铰模型 | 第79-81页 |
5.2.2 纤维塑性铰模型 | 第81-82页 |
5.3 建立曲线梁桥易损性曲线 | 第82-89页 |
5.3.1 计算位移延性比 | 第82-85页 |
5.3.2 线性回归分析 | 第85-87页 |
5.3.3 建立曲线梁桥易损性曲线 | 第87-89页 |
5.4 不同曲率下曲线梁桥易损性曲线的比较 | 第89-94页 |
5.4.1 曲率半径的改变对损伤指标的影响 | 第89-90页 |
5.4.2 曲率半径的改变对时程结果的影响及其回归分析 | 第90-93页 |
5.4.3 易损性曲线的生成和对比分析 | 第93-94页 |
5.5 不同墩高下曲线梁桥的易损性曲线的比较 | 第94-99页 |
5.5.1 墩高的改变对损伤指标的影响 | 第94-95页 |
5.5.2 墩高的改变对时程结果的影响及其回归分析 | 第95-99页 |
5.5.3 易损性曲线的生成和对比分析 | 第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6.1 结论 | 第101-102页 |
6.2 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致谢 | 第106-107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