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方言语法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淮安方言研究缘起及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词缀 | 第15-21页 |
·关于词缀 | 第15页 |
·前缀 | 第15-16页 |
·后缀 | 第16-21页 |
第3章 淮安方言中的 AABB 结构 | 第21-28页 |
·复叠基础 | 第21页 |
·组合词性 | 第21-23页 |
·语义关系 | 第23-25页 |
·语义类型 | 第25页 |
·句法功能 | 第25-27页 |
·形成与发展 | 第27-28页 |
第4章 “给”字被动式 | 第28-37页 |
·“给”字被动式的由来 | 第28-29页 |
·类型 | 第29-30页 |
·语用差异 | 第30-31页 |
·形成原因 | 第31-32页 |
·发展 | 第32-37页 |
第5章 淮安方言的处置句 | 第37-44页 |
·淮安方言中的“把” | 第37-39页 |
·淮安方言中的“给” | 第39-41页 |
·淮安方言中的“跟” | 第41-42页 |
·淮安方言中处置句的结构类型 | 第42-44页 |
第6章 名词先行序列 | 第44-54页 |
·名词+及物动词 | 第44-49页 |
·名词+来/去 | 第49-52页 |
·介宾短语零介词 | 第52-54页 |
第7章 “动+了+趋”结构 | 第54-69页 |
·“动+了+趋”的发展过程 | 第54-55页 |
·“动+了+趋”中趋向动词的类型 | 第55-57页 |
·“动+了+趋”中动词的类型 | 第57-60页 |
·“动+了+趋”的结构类型 | 第60-67页 |
·“动+了+趋”特征小结 | 第67-69页 |
第8章 反复问句 | 第69-78页 |
·反复问句的历史 | 第69-70页 |
·反复问句的类型 | 第70-75页 |
·反复问句的比较 | 第75-78页 |
第9章 结语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