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颜色词与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颜色词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8页 |
一、国外颜色词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内颜色词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3-16页 |
三、新兴颜色词相关研究 | 第16-18页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18-21页 |
一、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二、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9-21页 |
第二章 传统颜色词概述 | 第21-32页 |
第一节 传统颜色词的构成 | 第22-26页 |
一、单纯型颜色词 | 第23-24页 |
二、合成型颜色词 | 第24-26页 |
第二节 传统颜色词的词性与语法功能 | 第26-29页 |
第三节 传统颜色词的语义特点 | 第29-32页 |
一、语义的名实关联性 | 第29页 |
二、语义的确定性与模糊性 | 第29-30页 |
三、语义的民族性与普遍性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新兴颜色词的特点及成因 | 第32-59页 |
第一节 新兴颜色词的构成与分类 | 第32-45页 |
一、新兴颜色词的音节结构分类 | 第32-38页 |
二、新兴颜色词的颜色类型分类 | 第38-40页 |
三、新兴颜色词的修饰语类型分类 | 第40-45页 |
第二节 新兴颜色词的语义及语用特征 | 第45-49页 |
一、多样性与指向性的语义特征 | 第45-46页 |
二、多方位功能与多学科作用的语用特征 | 第46-49页 |
第三节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新兴颜色词分析 | 第49-54页 |
一、突出物理属性的感知 | 第49-51页 |
二、引起生理共通的感觉 | 第51-52页 |
三、激发抽象意义的联想 | 第52-54页 |
第四节 新兴颜色词的产生原因 | 第54-59页 |
一、造词方式的创新 | 第54-56页 |
二、科技材料的发展 | 第56-57页 |
三、民族文化的导向 | 第57页 |
四、追新求异的心理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留学生对新兴颜色词的认知情况调查 | 第59-76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及调查问卷设计 | 第59-63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第63-71页 |
一、调查结果展示 | 第63-68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第三节 留学生认知新兴颜色词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71-76页 |
一、对新兴颜色词语义理解的偏误与原因分析 | 第71-72页 |
二、对新兴颜色词修饰语成分的理解偏误与原因分析 | 第72-73页 |
三、对新兴颜色词色系内涵义的理解偏误与原因分析 | 第73-76页 |
第五章 新兴颜色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76-98页 |
第一节 新兴颜色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基础 | 第76-79页 |
一、“字本位”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 | 第76-77页 |
二、结构、功能与文化结合的要素理论 | 第77-78页 |
三、认知心理学的联觉理论 | 第78-79页 |
第二节 新兴颜色词的教学原则 | 第79-82页 |
一、适量性原则 | 第79-80页 |
二、适时性原则 | 第80-81页 |
三、规范性原则 | 第81-82页 |
第三节 新兴颜色词的文化因素教学 | 第82-85页 |
一、民族物质与人文文化 | 第82-83页 |
二、现代文明与时尚文化 | 第83-84页 |
三、新型材料与技术文化 | 第84-85页 |
第四节 新兴颜色词的教学设计 | 第85-98页 |
一、教学大纲设计 | 第85-87页 |
二、教材编排设计 | 第87-88页 |
三、教学方法设计 | 第88-92页 |
四、教案编写设计 | 第92-98页 |
结语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A | 第102-107页 |
附录B | 第107-109页 |
附录C | 第109-111页 |
附录D | 第111-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