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聲篇海》引《類篇》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解题 | 第11-12页 |
1.2 两书概说 | 第12-13页 |
1.2.1 《四声篇海》 | 第12-13页 |
1.2.2 《类篇》 | 第13页 |
1.3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 研究意义和价值 | 第16-17页 |
1.5 研究方法和程序 | 第17-18页 |
2 《四声篇海》引《类篇》材料表达方式 | 第18-36页 |
2.1 有音无义类 | 第18-26页 |
2.1.1 某,音某 | 第19-23页 |
2.1.2 某,音某字 | 第23-25页 |
2.1.3 某,某某切 | 第25-26页 |
2.2 音义兼存类 | 第26-33页 |
2.2.1 注音表达式 | 第26-28页 |
2.2.2 释义表达式 | 第28-33页 |
2.3 满通異体关系类 | 第33-36页 |
2.3.1 某,......,义同 | 第33页 |
2.3.2 某,......,俗用 | 第33-34页 |
2.3.3 某,......,今作 | 第34页 |
2.3.4 某,......,与某同 | 第34页 |
2.3.5 某,.....古文 | 第34-36页 |
3 《四声篇海》引《类篇》字頭未见于传世《类篇》 | 第36-60页 |
3.1 字形问题 | 第36-51页 |
3.1.1 笔画问题 | 第36-40页 |
3.1.2 部件问题 | 第40-48页 |
3.1.3 部件易位 | 第48-51页 |
3.2 字音问题 | 第51-55页 |
3.2.1 直音有误 | 第51-52页 |
3.2.2 望字生音 | 第52-53页 |
3.2.3 释义误作注音 | 第53-54页 |
3.2.4 反切直音转换有误 | 第54页 |
3.2.5 反切上字不同 | 第54-55页 |
3.2.6 反切下字不同 | 第55页 |
3.3 释义问题 | 第55-60页 |
3.3.1 脱文 | 第55-58页 |
3.3.2 衍文 | 第58页 |
3.3.3 语序有误 | 第58页 |
3.3.4 释义有误 | 第58-60页 |
4 《四声篇海》引《类篇》字頭见于传世《类篇》 | 第60-68页 |
4.1 形义音俱存 | 第60-64页 |
4.1.1 形义相同,反切上字不同 | 第60-61页 |
4.1.2 形义相同,改反切为直音 | 第61-62页 |
4.1.3 形音相同,释羲不同 | 第62页 |
4.1.4 形同,义異,反切上字不同 | 第62-63页 |
4.1.5 形同,增加一义,改反切为直音 | 第63-64页 |
4.2 形音存,无义 | 第64-68页 |
4.2.1 形音相同 | 第64页 |
4.2.2 形同,反切上字不同 | 第64-65页 |
4.2.3 形同,反切上下字都不同 | 第65页 |
4.2.4 形同,改反切为直音 | 第65-68页 |
5 《四声篇海》引《类篇》的材料对汉字字书的影响 | 第68-82页 |
5.1 积极影响 | 第68-76页 |
5.1.1 正字典之误 | 第68-70页 |
5.1.2 析字典之疑 | 第70-71页 |
5.1.3 補录后世字典例证 | 第71页 |
5.1.4 補录《类篇》未收录的異體字 | 第71-74页 |
5.1.5 收录特殊俗字 | 第74-76页 |
5.2 消极影响 | 第76-82页 |
5.2.1 未溝通巽體关系 | 第77-78页 |
5.2.2 引书有误 | 第78-79页 |
5.2.3 引文有误 | 第79-82页 |
6 《四声篇海》引《类篇》疑难字释考 | 第82-90页 |
结语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5页 |
附录 | 第95-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