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综合述评 | 第15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一)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 第17页 |
(二) 协同的基本内涵 | 第17-18页 |
(三)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及协同主体的界定 | 第18-20页 |
(四) 协同机制的界定 | 第20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一) 系统论 | 第20-21页 |
(二) 协同学理论 | 第21-22页 |
(三) 协同优势理论 | 第22页 |
(四) 教师实践性知识观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及多主体协同的概述 | 第24-33页 |
一、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现状 | 第24-26页 |
(一)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 第24页 |
(二)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陈旧 | 第24页 |
(三) 指导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指导不足 | 第24-25页 |
(四)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松散化 | 第25页 |
(五)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评价表面化 | 第25页 |
(六)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初现 | 第25-26页 |
二、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的现状 | 第26-27页 |
(一) 多主体协同的方式多样化 | 第26-27页 |
(二) 多主体协同的组织实施缺乏规范 | 第27页 |
(三) 多主体协同的保障措施相对薄弱 | 第27页 |
三、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的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一) 在目标上,出现共同追求优化实践教学的趋势 | 第27-28页 |
(二) 在动力上,出现需求关联、利益驱动的趋势 | 第28页 |
(三) 在组织上,出现专职部门、统一管理的趋势 | 第28页 |
(四) 在培养上,出现共享资源、共建基地的趋势 | 第28页 |
(五) 在沟通上,出现积极交流、平等对话的趋势 | 第28-29页 |
(六) 在评价上,出现多方参与、多元评价的趋势 | 第29页 |
四、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多主体协同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第29-33页 |
(一) 目标导向性不强 | 第29页 |
(二) 内外部动力不足 | 第29-30页 |
(三) 组织机构不健全 | 第30页 |
(四) 培养协作不系统 | 第30-31页 |
(五) 沟通协调不顺畅 | 第31页 |
(六) 评估反馈不落实 | 第31页 |
(七) 没有协同平台作依托 | 第31页 |
(八) 问题分析:多主体协同度不够,缺乏协同机制的保障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协同机制的构建 | 第33-54页 |
一、协同机制构建的目的、原则及子机制构成 | 第33-34页 |
(一) 协同机制构建的目的 | 第33页 |
(二) 协同机制构建的原则 | 第33页 |
(三) 协同机制的子机制构成 | 第33-34页 |
二、构建目标协同机制,实现顶层设计 | 第34-36页 |
(一) 目标差异与统合分析 | 第34-35页 |
(二) 教育行政部门目标分解与协同优化 | 第35页 |
(三) 高校目标分解与协同优化 | 第35-36页 |
(四) 基地中小学目标分解与协同优化 | 第36页 |
(五) 用人单位目标分解与协同优化 | 第36页 |
三、构建动力协同机制,多维驱动共赢 | 第36-39页 |
(一) 教育行政部门动力驱动 | 第37-38页 |
(二) 高校动力驱动 | 第38页 |
(三) 基地中小学动力驱动 | 第38-39页 |
(四) 用人单位动力驱动 | 第39页 |
四、构建组织协同机制,机构联动整合 | 第39-45页 |
(一)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协同主体的角色定位及权责分析 | 第40-41页 |
(二) 成立统一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协同中心 | 第41-42页 |
(三) 协同中心的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 | 第42-44页 |
(四) 协同中心的规章制度 | 第44-45页 |
五、构建培养协同机制,全过程多模块推进 | 第45-49页 |
(一) 协同制定培养目标 | 第45-46页 |
(二) 协同构建全方位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 第46页 |
(三) 协同创新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的形式 | 第46-47页 |
(四) 协同规范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 | 第47页 |
(五) 协同推行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双导师制” | 第47-48页 |
(六) 协同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 | 第48-49页 |
六、构建沟通协调机制,实现互动协作 | 第49-50页 |
(一) 沟通协商讨论制度 | 第49-50页 |
(二) 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 第50页 |
七、构建评估反馈机制,加强督导落实 | 第50-51页 |
(一) 评估体系的建立及组织形式 | 第50-51页 |
(二) 反馈渠道及反馈调节 | 第51页 |
八、设计集成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教学综合网络信息协同平台 | 第51-54页 |
(一) 协同平台设计的原则及思路 | 第51-52页 |
(二) 协同子平台设计 | 第52-53页 |
(三) 协同机制与协同平台互动运行的模型 | 第53-54页 |
第四章 教师教育实践教学协同机制良性运行的保障措施 | 第54-57页 |
一、宏观层面 | 第54-55页 |
(一)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宏观统筹,加大政策及资金保障力度 | 第54页 |
(二) 高校强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 第54-55页 |
(三) 基地中小学发挥资源优势,为师范生教育实践提供支持 | 第55页 |
二、微观层面 | 第55-57页 |
(一) 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平台各模块的功能作用 | 第55-56页 |
(二) 强化师范生管理和评估,引导师范生教育实践的自我规划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