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6页 |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4-15页 |
| 1.2.1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 1.2.2 研究的目的 | 第15页 |
| 1.3 论文结构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26页 |
| 2.1 教材 | 第16页 |
| 2.2 教材评价 | 第16-18页 |
| 2.2.1 教材评价原则 | 第16-17页 |
| 2.2.2 教材评价方法 | 第17-18页 |
| 2.3 需求分析理论 | 第18-19页 |
| 2.4 相关研究 | 第19-25页 |
| 2.4.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21页 |
| 2.4.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1-25页 |
| 2.5 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 3.1 研究问题 | 第26页 |
| 3.2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 3.3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 3.3.1 教材分析法 | 第26-27页 |
| 3.3.2 教材比较研究法 | 第27页 |
| 3.3.3 问卷调查 | 第27页 |
| 3.4 研究过程 | 第27-28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8-73页 |
| 4.1 对三套教材的分析 | 第28-52页 |
| 4.1.1 课程目标 | 第28-31页 |
| 4.1.1.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 第28-29页 |
| 4.1.1.2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 | 第29-31页 |
| 4.1.2 课文内容 | 第31-42页 |
| 4.1.2.1《译林英语》的课文内容 | 第32-35页 |
| 4.1.2.2《PEP英语》的课文内容 | 第35-38页 |
| 4.1.2.3 Get Smart的课文内容 | 第38-42页 |
| 4.1.3 教材结构 | 第42-52页 |
| 4.1.3.1 《译林英语》的教材结构 | 第42-45页 |
| 4.1.3.2 《PEP英语》的教材结构 | 第45-48页 |
| 4.1.3.3 Get Smart的教材结构 | 第48-52页 |
| 4.2 三套教材的异同点 | 第52-60页 |
| 4.2.1 相同点 | 第52-54页 |
| 4.2.1.1 课程目标的相同点 | 第52页 |
| 4.2.1.2 课文内容的相同点 | 第52-53页 |
| 4.2.1.3 教材结构相同点 | 第53-54页 |
| 4.2.2 不同点 | 第54-60页 |
| 4.2.2.1 课程目标的不同点 | 第54-55页 |
| 4.2.2.2 课文内容的不同点 | 第55-56页 |
| 4.2.2.3 教材结构的不同点 | 第56-60页 |
| 4.3 三套教材的优缺点 | 第60-64页 |
| 4.3.1 优点 | 第60-62页 |
| 4.3.1.1 《译林英语》教材的优点 | 第60页 |
| 4.3.1.2 《PEP英语》教材的优点 | 第60-61页 |
| 4.3.1.3 Get Smart教材的优点 | 第61-62页 |
| 4.3.2 缺点 | 第62-64页 |
| 4.3.2.1 《译林英语》教材的缺点 | 第62-63页 |
| 4.3.2.2 《PEP英语》教材的缺点 | 第63-64页 |
| 4.3.2.3 Get Smart教材的缺点 | 第64页 |
| 4.4 教师对小学英语教材的建议和要求 | 第64-73页 |
| 4.4.1 客观题结果分析 | 第64-70页 |
| 4.4.2 主观题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3-79页 |
| 5.1 研究发现 | 第73-76页 |
| 5.2 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第76-77页 |
| 5.3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 附录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