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0-17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10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一)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研究 | 第11-12页 |
| (二)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方言词研究 | 第12-14页 |
| (三)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方言词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一)描写与分析法 | 第15页 |
| (二)计量统计法 | 第15页 |
| (三)比较法 | 第15页 |
| (四)实地调查法 | 第15页 |
| 五、创新之处 | 第15页 |
| (一)内容创新 | 第15页 |
| (二)语料创新 | 第15页 |
| 六、研究语料 | 第15-17页 |
| (一)语料出处 | 第15页 |
| (二)语料筛选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姜淑梅及其作品简介 | 第17-20页 |
| 第一节 作者姜淑梅的传奇一生 | 第17-18页 |
| 一、生于“乱时候” | 第17页 |
| 二、长在“穷时候” | 第17页 |
| 三、六十学写字,七十学写书 | 第17-18页 |
| 第二节 姜淑梅作品的独特魅力 | 第18-20页 |
| 一、丰富多样的方言词汇 | 第18页 |
| 二、自然流露的方俗词语 | 第18-19页 |
| 三、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姜淑梅作品中的山东方言词汇概述 | 第20-42页 |
| 第一节 山东方言词汇在姜淑梅作品中的词类分布 | 第20-36页 |
| 一、名词 | 第20-29页 |
| 二、动词 | 第29-32页 |
| 三、形容词 | 第32-34页 |
| 四、副词 | 第34页 |
| 五、代词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山东方言词汇在姜淑梅作品中的词频分布 | 第36-39页 |
| 第三节 山东方言词汇在姜淑梅作品中的语义类别分布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姜淑梅作品中的东北方言词汇概述 | 第42-69页 |
| 第一节 东北方言词汇在姜淑梅作品中的词类分布 | 第42-63页 |
| 一、名词 | 第42-51页 |
| 二、动词 | 第51-57页 |
| 三、形容词 | 第57-60页 |
| 四、副词 | 第60-61页 |
| 五、量词 | 第61-63页 |
| 第二节 东北方言词汇在姜淑梅作品中的词频分布 | 第63-66页 |
| 第三节 东北方言词汇在姜淑梅作品中的语义类别分布 | 第66-69页 |
| 第四章 姜淑梅作品中山东方言词汇与东北方言词汇比较研究 | 第69-75页 |
| 第一节 姜淑梅作品中山东方言词汇与东北方言词汇比较的总体情况 | 第69-71页 |
| 一、词类分布的比较 | 第69-70页 |
| 二、语义类别分布的比较 | 第70-71页 |
| 第二节 姜淑梅作品中山东方言词汇与东北方言词汇比较的特殊情况 | 第71-75页 |
| 一、同义异形词 | 第71-72页 |
| 二、同形异义词 | 第72-73页 |
| 三、同形同义词 | 第73-75页 |
| 结语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