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师范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信息时代高校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研究--以“校园微活动”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7-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7-8页
        1.1.1 研究背景第7-8页
        1.1.2 研究意义第8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8-17页
        1.2.1 国外非正式学习研究第8-10页
        1.2.2 国内非正式学习研究第10-17页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页
        1.3.2 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7-18页
    1.4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18页
        1.4.2 访谈法第18页
        1.4.3 观察法第18页
        1.4.4 社会网络分析法第18页
        1.4.5 内容分析法第18-20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第20-25页
    2.1 非正式学习第20-21页
    2.2 师范生第21页
    2.3 微活动第21-23页
        2.3.1 “微活动”的含义第21-22页
        2.3.2 微活动的特点第22-23页
    2.4 理论基础第23-25页
        2.4.1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理论第23-24页
        2.4.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第24页
        2.4.3 活动理论第24页
        2.4.4 自组织理论第24-25页
第三章 基于微活动的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第25-31页
    3.1 组织微活动的价值第25-27页
        3.1.1 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第25页
        3.1.2 让学生自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第25页
        3.1.3 有利于锻炼并提高学生组织能力第25页
        3.1.4 让学生有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第25-26页
        3.1.5 让学生能有短暂远离电子产品的时间第26页
        3.1.6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微小成就感第26页
        3.1.7 让学生学会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第26页
        3.1.8 让学生主动促进自身创意能力的提高第26-27页
    3.2 微活动与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的整合第27-28页
        3.2.1 微活动应用于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的可能与优势第27页
        3.2.2 微活动应用于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的路径与策略第27-28页
    3.3 非正式学习背景下微活动的模式第28-31页
        3.3.1 非正式学习背景下微活动系统的结构第28-29页
        3.3.2 微活动的设计框架第29-31页
第四章 以微活动为例的非正式学习实践研究第31-43页
    4.1 研究设计第31-32页
        4.1.1 研究对象第31页
        4.1.2 研究过程第31-32页
    4.2 微活动案例分析第32-38页
        4.2.1 案例一:“消费观”微活动第32-35页
        4.2.2 案例二:“赏梅花”微活动第35-38页
    4.3 微活动效果反思第38-43页
        4.3.1 来自研究对象的反思第38-40页
        4.3.2 来自研究者的反思第40-43页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第43-45页
    5.1 研究总结第43页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43-45页
        5.2.1 研究存在的不足第43-44页
        5.2.2 反思与展望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致谢第47-48页
附录第48-49页
个人简介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学院教师职业延迟满足与职业认同的研究--基于宁夏两所独立学院的调查分析
下一篇: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效果评估--以银川市兴庆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