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8-17页 |
1.2.1 国外非正式学习研究 | 第8-10页 |
1.2.2 国内非正式学习研究 | 第10-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4.2 访谈法 | 第18页 |
1.4.3 观察法 | 第18页 |
1.4.4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18页 |
1.4.5 内容分析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 非正式学习 | 第20-21页 |
2.2 师范生 | 第21页 |
2.3 微活动 | 第21-23页 |
2.3.1 “微活动”的含义 | 第21-22页 |
2.3.2 微活动的特点 | 第22-23页 |
2.4 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4.1 非正式学习共同体理论 | 第23-24页 |
2.4.2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第24页 |
2.4.3 活动理论 | 第24页 |
2.4.4 自组织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基于微活动的师范生非正式学习 | 第25-31页 |
3.1 组织微活动的价值 | 第25-27页 |
3.1.1 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 | 第25页 |
3.1.2 让学生自行充实自己的课余生活 | 第25页 |
3.1.3 有利于锻炼并提高学生组织能力 | 第25页 |
3.1.4 让学生有与“陌生人”交往的机会 | 第25-26页 |
3.1.5 让学生能有短暂远离电子产品的时间 | 第26页 |
3.1.6 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获得微小成就感 | 第26页 |
3.1.7 让学生学会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达自己 | 第26页 |
3.1.8 让学生主动促进自身创意能力的提高 | 第26-27页 |
3.2 微活动与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的整合 | 第27-28页 |
3.2.1 微活动应用于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的可能与优势 | 第27页 |
3.2.2 微活动应用于师范生非正式学习的路径与策略 | 第27-28页 |
3.3 非正式学习背景下微活动的模式 | 第28-31页 |
3.3.1 非正式学习背景下微活动系统的结构 | 第28-29页 |
3.3.2 微活动的设计框架 | 第29-31页 |
第四章 以微活动为例的非正式学习实践研究 | 第31-43页 |
4.1 研究设计 | 第31-32页 |
4.1.1 研究对象 | 第31页 |
4.1.2 研究过程 | 第31-32页 |
4.2 微活动案例分析 | 第32-38页 |
4.2.1 案例一:“消费观”微活动 | 第32-35页 |
4.2.2 案例二:“赏梅花”微活动 | 第35-38页 |
4.3 微活动效果反思 | 第38-43页 |
4.3.1 来自研究对象的反思 | 第38-40页 |
4.3.2 来自研究者的反思 | 第40-43页 |
第五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43-45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43页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3-45页 |
5.2.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43-44页 |
5.2.2 反思与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