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热学微课设计与应用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 第9页 |
1.1.2 新课改深入带来新的契机 | 第9-10页 |
1.1.3 教育领域“微课”的兴起 | 第10页 |
1.2 国内外微课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微课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 第10-12页 |
1.2.2 国内微课的发展及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微课的相关理论与发展 | 第16-21页 |
2.1 微课的定义及特点 | 第16-18页 |
2.1.1 微课的定义 | 第16-17页 |
2.1.2 微课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微课的相关理论支持 | 第18-21页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8页 |
2.2.2 认知负荷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关联主义学习观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模式探究 | 第21-42页 |
3.1 物理微课相关案例研究 | 第21-27页 |
3.1.1 可汗学院物理微课 | 第21-24页 |
3.1.2 浙江微课网物理微课 | 第24-27页 |
3.2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前相关分析 | 第27-33页 |
3.2.1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前调查 | 第27-31页 |
3.2.2 高中物理学科特点分析 | 第31-33页 |
3.3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模式构建 | 第33-40页 |
3.3.1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3.3.2 高中物理微课设计模式 | 第34-40页 |
3.4 微课的制作方法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高中物理热学微课的设计与实现 | 第42-55页 |
4.1 高中物理热学微课设计前期分析 | 第42-47页 |
4.1.1 学习内容分析 | 第42-44页 |
4.1.2 课堂现状分析 | 第44页 |
4.1.3 学习者分析 | 第44-45页 |
4.1.4 高中热学微课整体框架构建与规划 | 第45-47页 |
4.2 高中物理热学微课设计案例 | 第47-55页 |
4.2.1 《分子的热运动》微课设计规划 | 第47-48页 |
4.2.2 《分子的热运动》微课教学设计 | 第48-52页 |
4.2.3 《分子的热运动》微课导学案设计 | 第52-55页 |
第五章 高中物理热学微课的应用研究 | 第55-75页 |
5.1 高中物理微课的应用方式 | 第55-57页 |
5.1.1 翻转式应用 | 第55-56页 |
5.1.2 课前预习应用 | 第56-57页 |
5.1.3 课后复习应用 | 第57页 |
5.1.4 课内嵌入应用 | 第57页 |
5.2 高中物理热学微课应用教学实验 | 第57-75页 |
5.2.1 实验的设计 | 第57-59页 |
5.2.2 实验的准备阶段 | 第59页 |
5.2.3 实验的实施阶段 | 第59-60页 |
5.2.4 教学示例 | 第60-69页 |
5.2.5 实验效果及评价 | 第69-75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5-76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75页 |
6.1.1 研究成果 | 第75页 |
6.1.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5页 |
6.2 研究的局限性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