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兼论课程学者之课程政策角色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4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第13-16页
  一、 研究背景第13-15页
  二、 研究目的第15-16页
 第二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第16-26页
  一、 文献搜集第16-18页
  二、 实地考察第18-25页
  三、 学术交流第25-26页
 第三节 相关文献与文献探讨第26-32页
  一、 课程政策与制度相关文献探讨第26-27页
  二、 课程理论及实践研究相关文献探讨第27-31页
  三、 学者课程政策角色研究相关文献探讨第31-32页
 第四节 概念释义与内容架构第32-40页
  一、 概念释义第32-39页
  二、 内容架构第39-40页
 注释第40-42页
第二章 台湾社会发展研究第42-63页
 第一节 台湾社会历史第42-49页
  一、 祖国大陆与台湾早期历史关系第42-44页
  二、 西方殖民统治及台湾建省第44页
  三、 日本殖民统治及台湾光复第44-47页
  四、 台湾“戒严”及台湾思潮嬗变第47-48页
  五、 台湾解严后社会多元性变迁第48-49页
 第二节 台湾社会文化第49-57页
  一、 台湾地理环境文化第50页
  二、 台湾殖民文化第50-51页
  三、 台湾族群文化第51-52页
  四、 台湾中华文化第52-53页
  五、 台湾抗争意识文化第53-54页
  六、 台湾情结文化第54-55页
  七、 台湾政争文化第55页
  八、 台湾经企文化第55-57页
 第三节 台湾社会发展与课程改革第57-61页
  一、 尊重多元价值第57-59页
  二、 政治主导课程第59-60页
  三、 符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第60-61页
 注释第61-63页
第三章 台湾课程改革史研究第63-83页
 第一节 课程党化控制阶段第63-67页
  一、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政策第64-65页
  二、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内涵第65-66页
  三、 党化控制阶段课程运作第66-67页
  四、 党化控制对课程影响第67页
 第二节 课程威权松动阶段第67-72页
  一、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政策第68-69页
  二、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内涵第69-71页
  三、 威权松动阶段课程运作第71页
  四、 威权松动对课程的影响第71-72页
 第三节 课程多元变迁阶段第72-78页
  一、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政策第73-75页
  二、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内涵第75-76页
  三、 多元变迁阶段课程运作第76-77页
  四、 多元变迁对课程影响第77-78页
 第四节 课程多元开放阶段第78-82页
  一、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政策第78-80页
  二、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内涵第80-81页
  三、 多元开放阶段课程运作第81-82页
  四、 多元开放对课程影响第82页
 注释第82-83页
第四章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研究第83-161页
 第一节 九年一贯课程的历程第83-88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背景第83-86页
  二、 九年一贯课程的设计特点第86-88页
  三、 九年一贯课程的实施第88页
 第二节 九年一贯课程内涵第88-104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统整规划第89-90页
  二、 九年一贯课程创新教学第90-91页
  三、 九年一贯课程协同教学第91-93页
  四、 九年一贯课程问题导向教学第93-96页
  五、 课程学校本位第96-101页
  六、 课程与教师知能第101-104页
 第三节 九年一贯课程各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04-124页
  一、 语文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04-107页
  二、 健康与体育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07-111页
  三、 社会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11-113页
  四、 艺术与人文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13-114页
  五、 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14-116页
  六、 数学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16-120页
  七、 综合活动领域因应与检讨第120-124页
 第四节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第124-144页
  一、 重大议题意涵分析第124-126页
  二、 重大议题与学习领域融合第126-127页
  三、 领域教学实践第127-144页
 第五节 九年一贯课程评鉴第144-154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的三级评鉴第146-150页
  二、 九年一贯课程多元评鉴第150-154页
 第六节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第154-158页
  一、 九年一贯课程理论基础的官方陈述第154-157页
  二、 对官方陈述的深度剖析第157-158页
 注释第158-161页
第五章 台湾课程学者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第161-193页
 第一节 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发展第161-181页
  一、 戒严期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第162-164页
  二、 解严后课程思想与理论研究概况第164-166页
  三、 课程学者九年一贯课程理论研究举要第166-181页
 第二节 课程学者课程政策角色分析第181-191页
  一、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素描第181-186页
  二、 课程政策中课程学者角色期待第186-191页
 注释第191-193页
第六章 欧用生课程思想第193-211页
 第一节 欧用生课程研究心路历程第193-198页
  一、 台北:课程启蒙之旅第193-194页
  二、 东京:课程批判之旅第194-195页
  三、 再回台北:课程再概念化之旅第195-198页
 第二节 欧用生课程思想解读第198-210页
  一、 课程本质论第198-201页
  二、 课程价值论第201-204页
  三、 课程方法论第204-207页
  四、 课程转型论第207-210页
 注释第210-211页
第七章 大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借镜:代结论第211-234页
 第一节 大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反思第211-216页
  一、 关于课程改革的本质研究第212页
  二、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础理论研究第212-214页
  三、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研究第214-215页
  四、 关于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研究第215页
  五、 关于课程改革的中国化研究第215-216页
  六、 关于师资质量问题研究第216页
 第二节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启示第216-232页
  一、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经验第216-228页
  二、 台湾九年一贯课程改革启示第228-232页
 注释第232-234页
参考文献第234-24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43-244页
谢辞第244-245页

论文共2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比较研究
下一篇:近20年俄罗斯教学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