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本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目标 | 第10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2.1 诗歌语言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介词研究 | 第12-13页 |
1.3 本文的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1 语料来源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诗歌中“在”及“在”字结构的非常规用法 | 第15-26页 |
2.1 引言 | 第15-16页 |
2.2 “在+方位短语”的非常规组配 | 第16-19页 |
2.2.1 “在”的宾语不表示处所 | 第16-17页 |
2.2.2 “在”的宾语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17-18页 |
2.2.3 “在”的冗余 | 第18-19页 |
2.3 “在+方位短语”的非常规省略 | 第19-22页 |
2.3.1 “在”的非常规省略 | 第19-20页 |
2.3.2 方位词的非常规省略 | 第20-22页 |
2.4 “在+方位短语”及其他成分的非常规语序 | 第22-23页 |
2.4.1 动词结构不表趋向意义 | 第22-23页 |
2.4.2 动词宾语未前置 | 第23页 |
2.5 “在+方位短语”与其他成分的非常规搭配 | 第23-25页 |
2.5.1 “在+方位短语”与主语或动词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24页 |
2.5.2 主语、“在+方位短语”与动词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24-25页 |
2.5.3 “在+方位短语”与中心语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诗歌中“于”及“于”字结构的非常规用法 | 第26-33页 |
3.1 引言 | 第26-27页 |
3.2 “X_1于X_2”的非常规语法搭配 | 第27-28页 |
3.2.1 ““X_1于X_2"的句法形式 | 第27-28页 |
3.2.2 “X_1”与“于”的非常规语法搭配 | 第28页 |
3.2.3 “X_2”不表处所 | 第28页 |
3.3 “X_1于X_2”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28-30页 |
3.3.1 “X_1于”与“X_2”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28-30页 |
3.3.2 “于”后修饰语与中心语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30页 |
3.4 “X_1于X_2”的非常规省略 | 第30-31页 |
3.4.1 “于”的非常规省略 | 第30-31页 |
3.4.2 “于”后成分的非常规省略 | 第31页 |
3.5 “于”的冗余 | 第31-3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诗歌中其他介词及介词结构的非常规用法 | 第33-39页 |
4.1 引言 | 第33页 |
4.2 介词“从”及“从”字结构的非常规用法 | 第33-35页 |
4.2.1 “从”与名词的非常规语法搭配 | 第33页 |
4.2.2 “从+方位短语”与前后成分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33-34页 |
4.2.3 “从……到……”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34-35页 |
4.3 介词“向/向着”的非常规用法 | 第35-37页 |
4.3.1 “向”的非常规语法搭配 | 第36页 |
4.3.2 “向”的宾语的非常规语义匹配 | 第36-37页 |
4.4 介词“沿着”的非常规用法 | 第37页 |
4.5 介词“当”的非常规用法 | 第37-3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现代汉语诗歌中介词非常规用法的成因及语用效果 | 第39-47页 |
5.1 引言 | 第39页 |
5.2 从诗歌语言的特点来看 | 第39-42页 |
5.2.1 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 第39-40页 |
5.2.2 诗歌语言的欧化 | 第40-42页 |
5.2.3 诗歌语言的简约质朴 | 第42页 |
5.2.4 诗歌语言的韵律特征 | 第42页 |
5.3 从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 | 第42-45页 |
5.3.1 语言的模糊性 | 第43-44页 |
5.3.2 语言的经济性 | 第44页 |
5.3.3 “语言特区说” | 第44-45页 |
5.4 从诗人创作的特点来看 | 第45-4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主要结论 | 第47页 |
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