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 第9-11页 |
1.3.1 论文结构 | 第9-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3.3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0-11页 |
1.4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4.1 产业集聚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4.2 企业研发模式相关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5 研究理论基础 | 第15-21页 |
1.5.1 经典产业集聚理论 | 第15-17页 |
1.5.2 汽车产业集聚理论 | 第17-18页 |
1.5.3 自主创新理论 | 第18-21页 |
第2章 日本汽车企业研发演进历程 | 第21-30页 |
2.1 技术的引进与模仿为主时期 | 第21-22页 |
2.1.1 日本汽车产业整体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时期 | 第21-22页 |
2.1.2 丰田初期表现出模仿研发能力 | 第22页 |
2.2 有组织的研发生产初步形成时期 | 第22-25页 |
2.2.1 日本汽车产业整体实现零部件国产化 | 第22-23页 |
2.2.2 丰田大力开展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 | 第23-25页 |
2.3 大规模研发生产高速发展时期 | 第25-27页 |
2.3.1 日本汽车产业整体实现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过渡 | 第25-26页 |
2.3.2 丰田建立系列化生产体系 | 第26-27页 |
2.4 自主研发能力步入成熟时期 | 第27-30页 |
2.4.1 日本汽车产业赶超欧美 | 第27-29页 |
2.4.2 丰田跃升为世界前列汽车企业 | 第29-30页 |
第3章 丰田企业研发模式特征 | 第30-53页 |
3.1 世界汽车企业的主要研发模式 | 第30-34页 |
3.1.1 美国GM公司的自主创新模式 | 第30-32页 |
3.1.2 我国长安汽车公司的自主与依附结合模式 | 第32-34页 |
3.2 丰田的磨合切磋模式分析 | 第34-46页 |
3.2.1 磨合切磋模式的设计研发阶段 | 第34-37页 |
3.2.2 磨合切磋模式的生产研发阶段 | 第37-40页 |
3.2.3 磨合切磋模式的特征分析 | 第40-46页 |
3.3 磨合切磋模式升级过程 | 第46-50页 |
3.3.1 新能源汽车改变现有汽车构造 | 第46-47页 |
3.3.2 磨合切磋模式对丰田未来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丰田集团的应对方法 | 第48-50页 |
3.4 对我国汽车企业的借鉴与启示 | 第50-53页 |
3.4.1 企业重视人才培养,提升员工素质 | 第50-51页 |
3.4.2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 | 第51-52页 |
3.4.3 加强校企合作,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 | 第52-53页 |
第4章 丰田Group企业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53-62页 |
4.1 回归分析的方法选择 | 第53-54页 |
4.2 变量选取与解释 | 第54-55页 |
4.2.1 被解释变量 | 第54页 |
4.2.2 解释变量 | 第54-55页 |
4.3 实证检验 | 第55-59页 |
4.3.1 平稳性检验 | 第55-56页 |
4.3.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构建 | 第56-57页 |
4.3.3 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 第57-59页 |
4.4 异方差性检验 | 第59-60页 |
4.5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第5章 磨合切磋模式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整体分析 | 第62-66页 |
5.1 推动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 | 第62-63页 |
5.2“跳跃式”扩散缩小区域差异 | 第63-64页 |
5.3“涓滴效应”使毗邻企业得到发展 | 第64页 |
5.4 企业建立网络化格局,相互学习优势互补 | 第64-66页 |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 第66-68页 |
6.1 结论与讨论 | 第66-67页 |
6.2 启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