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研究--以CNFC公司为案例

摘要第2-4页
ABSTRACT第4-6页
第1章:绪论第10-14页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及问题阐述第10-11页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的方法和主要内容第12-14页
        1.3.1 研究的方法第12页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2页
        1.3.3 本文的结构框架第12-14页
第2章: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第14-24页
    2.1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第14-17页
        2.1.1 委托-代理理论第14-15页
        2.1.2 人力资本理论第15页
        2.1.3 激励理论第15-16页
        2.1.4 企业家利润理论第16-17页
    2.2 股权激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2.2.1 国外股权激励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2.2.2 国内股权激励的研究现状第18-19页
    2.3 股权激励的类型及模式比较第19-24页
        2.3.1 股权激励的类型第19-20页
        2.3.2 股权激励的模式第20-24页
第3章:非上市公司与股权激励第24-34页
    3.1 非上市公司的概念第24页
    3.2 非上市公司的激励方式第24-26页
        3.2.1 薪酬激励第24-25页
        3.2.2 企业福利激励第25页
        3.2.3 股权激励第25-26页
    3.3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第26-28页
        3.3.1 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模式第26-27页
        3.3.2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第27-28页
    3.4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特点第28-29页
    3.5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价值第29页
    3.6 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风险第29-30页
        3.6.1 法律上的风险第29-30页
        3.6.2 财务上的风险第30页
        3.6.3 管理上的风险第30页
    3.7 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对比第30-34页
        3.7.1 激励模式第30页
        3.7.2 激励对象第30-31页
        3.7.3 激励力度第31页
        3.7.4 股权来源第31页
        3.7.5 资金来源第31-32页
        3.7.6 行权定价第32页
        3.7.7 退出机制第32页
        3.7.8 税收政策第32页
        3.7.9 法律法规第32-33页
        3.7.10 监管部门第33-34页
第4章:CNFC公司目前的激励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第34-44页
    4.1 CNFC公司概况及行业状况第34-38页
        4.1.1 CNFC公司概况第34-36页
        4.1.2 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第36-37页
        4.1.3 CNFC公司的战略目标第37-38页
    4.2 CNFC公司目前的激励模式第38-40页
        4.2.1 薪酬激励第38-39页
        4.2.2 企业福利激励第39页
        4.2.3 股权激励第39-40页
    4.3 对CNFC公司目前激励模式的评述第40-44页
        4.3.1 薪酬激励方面第40页
        4.3.2 企业福利方面第40页
        4.3.3 股权激励方面第40-42页
        4.3.4 目前的激励方式对公司的影响第42-44页
第5章:CNFC公司股权激励调整方案的设计第44-51页
    5.1 CNFC公司股权激励方式调整的原因第44-45页
        5.1.1 CNFC公司自身发展的要求第44页
        5.1.2 上级集团公司的要求第44-45页
    5.2 CNFC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选择第45-46页
        5.2.1 多层持股平台第45页
        5.2.2 分层激励模式第45-46页
    5.3 CNFC公司股权激励的具体方案第46-49页
        5.3.1 激励对象第46页
        5.3.2 激励模式第46-47页
        5.3.3 激励条件第47-48页
        5.3.4 虚股、实股的续存和退出第48页
        5.3.5 虚股转实股的方法第48-49页
    5.4 调整方案的优点第49-50页
        5.4.1 多层持股平台的优点第49页
        5.4.2 分层激励的优点第49页
        5.4.3 实股、虚股相结合的优点第49页
        5.4.4 延期支付分红的优点第49-50页
    5.5 调整方案的局限性第50-51页
        5.5.1 虚股转实股时实股来源的问题第50页
        5.5.2 虚股收益的税收问题第50页
        5.5.3 对原持股普通员工的影响问题第50-51页
第6章:结论第51-53页
    6.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第51-52页
    6.2 本论文的局限性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5页
致谢第55-5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6-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SNARC效应的起因探究—大小还是顺序信息引起?
下一篇:引发二价效应的成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