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0.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9-10页 |
0.2 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4页 |
0.2.1 国内外构式语法理论研究现况 | 第10-12页 |
0.2.2“要是S就AP/VP了”构式研究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12-14页 |
0.3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第14页 |
0.4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 第14-15页 |
0.5 本文的语料来源说明 | 第15-16页 |
1“要是S就AP/VP了”构式的构件分析 | 第16-33页 |
1.1 对常项“要是”的考察 | 第16-22页 |
1.1.1“要是”的词义 | 第16-17页 |
1.1.2“要是”的语法化考察 | 第17-22页 |
1.2 对常项“就”的考察 | 第22-23页 |
1.3 对常项“了”的考察 | 第23-24页 |
1.4 对变项“S”的考察 | 第24-27页 |
1.5 对变项“AP”的考察 | 第27-30页 |
1.6 对变项“VP”的考察 | 第30-31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2“要是S就AP/VP了”构式义分析 | 第33-40页 |
2.1 表达希望义 | 第34-35页 |
2.2 表达满意义 | 第35页 |
2.3 表达担心、担忧义 | 第35-36页 |
2.4 表示提醒义 | 第36-37页 |
2.5 表达遗憾、惋惜义 | 第37-38页 |
2.6 表示后悔义 | 第38页 |
2.7 表示庆幸义 | 第38-39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3“要是S就AP/VP了”语用研究 | 第40-46页 |
3.1“要是S就AP/VP了”构式产生的语用动因 | 第40-42页 |
3.1.1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 第40-41页 |
3.1.2 语言的主观性 | 第41-42页 |
3.2“要是S就AP/VP了”篇章连接功能 | 第42-43页 |
3.2.1 前有先行句 | 第42-43页 |
3.2.2 后有后续句 | 第43页 |
3.3“要是S就AP/VP了”对篇章的选择 | 第43-44页 |
3.3.1 出现在叙述句中 | 第43-44页 |
3.3.2 用于对话体语言中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4“要是S就好了”和“要是S多好”对比 | 第46-53页 |
4.1 内部构件方面 | 第46-49页 |
4.2 语义方面 | 第49-51页 |
4.3 语用方面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