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4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8-23页 |
1.1.1 当今世界领导力的重要性 | 第18-20页 |
1.1.2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关注 | 第20-22页 |
1.1.3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比较研究的欠缺 | 第22-23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2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23-26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23-25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25-26页 |
1.4 核心概念解析 | 第26-32页 |
1.4.1 领导、领导者与领导力 | 第26-28页 |
1.4.2 领导者培养与领导力培养 | 第28-29页 |
1.4.3 大学生领导力 | 第29-30页 |
1.4.4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 | 第30-31页 |
1.4.5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资源 | 第31-32页 |
1.4.6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 | 第32页 |
1.5 研究综述 | 第32-46页 |
1.5.1 美国研究现状分析 | 第33-40页 |
1.5.2 中国研究现状分析 | 第40-46页 |
第2章 研究设计 | 第46-57页 |
2.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46-47页 |
2.1.1 研究目标 | 第46页 |
2.1.2 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7-55页 |
2.2.1 研究思路 | 第47-48页 |
2.2.2 研究方法 | 第48-55页 |
2.3 研究创新与反思 | 第55-57页 |
2.3.1 研究创新 | 第55页 |
2.3.2 对研究设计的反思 | 第55-57页 |
第3章 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理论基础 | 第57-81页 |
3.1 大学生发展理论 | 第57-61页 |
3.1.1 威廉·佩里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57-59页 |
3.1.2 道德发展理论 | 第59-60页 |
3.1.3 社会性发展理论 | 第60-61页 |
3.2 大学生学习理论 | 第61-67页 |
3.2.1 社会学习理论 | 第62-63页 |
3.2.2 体验式学习理论 | 第63-65页 |
3.2.3 多元智能学习理论 | 第65-67页 |
3.3 大学生领导力理论 | 第67-74页 |
3.3.1 关系型领导力模式 | 第68-70页 |
3.3.2 社会变革型领导力模式 | 第70-73页 |
3.3.3 领导身份认同发展模式 | 第73-74页 |
3.4 各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与本土思考 | 第74-81页 |
3.4.1 各理论之间的关系分析 | 第75-76页 |
3.4.2 理论的本土思考与运用 | 第76-81页 |
第4章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比较 | 第81-95页 |
4.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与特点 | 第81-88页 |
4.1.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大事记 | 第81-82页 |
4.1.2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阶段划分 | 第82-87页 |
4.1.3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的特点 | 第87-88页 |
4.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发展过程 | 第88-91页 |
4.2.1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大事记 | 第89-90页 |
4.2.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阶段划分 | 第90-91页 |
4.2.3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历程的特点 | 第91页 |
4.3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历史发展比较 | 第91-95页 |
4.3.1 不同之处 | 第92-93页 |
4.3.2 相同之处 | 第93-95页 |
第5章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资源比较研究 | 第95-112页 |
5.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资源 | 第96-103页 |
5.1.1 领导力课程 | 第96-98页 |
5.1.2 领导力辅助课程 | 第98-100页 |
5.1.3 领导力会议 | 第100-101页 |
5.1.4 领导力工作坊 | 第101-102页 |
5.1.5 特色领导力项目 | 第102-103页 |
5.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资源 | 第103-109页 |
5.2.1 领导力课程 | 第104-105页 |
5.2.2 领导力辅助课程 | 第105-107页 |
5.2.3 领导力会议 | 第107-108页 |
5.2.4 领导力工作坊 | 第108页 |
5.2.5 特色领导力项目 | 第108-109页 |
5.3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资源比较 | 第109-112页 |
5.3.1 不同之处 | 第109-110页 |
5.3.2 共同之处 | 第110-112页 |
第6章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比较 | 第112-124页 |
6.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 | 第113-118页 |
6.1.1 体验学习 | 第113-114页 |
6.1.2 社会文化讨论 | 第114-115页 |
6.1.3 导师辅导 | 第115页 |
6.1.4 社区服务 | 第115-116页 |
6.1.5 朋辈教育 | 第116-117页 |
6.1.6 反思实践 | 第117页 |
6.1.7 团队学习 | 第117-118页 |
6.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 | 第118-120页 |
6.2.1 体验学习 | 第118-119页 |
6.2.2 导师辅导 | 第119页 |
6.2.3 社区服务 | 第119-120页 |
6.2.4 党团活动 | 第120页 |
6.3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策略比较 | 第120-124页 |
6.3.1 不同之处 | 第121-122页 |
6.3.2 共同之处 | 第122-124页 |
第7章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管理制度比较 | 第124-162页 |
7.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管理制度 | 第125-154页 |
7.1.1 高等教育标准促进委员会 | 第125-129页 |
7.1.2 全国性专业研究会与学术组织 | 第129-138页 |
7.1.3 领导力教育和研究资源中心 | 第138页 |
7.1.4 领导力教育资助中心与基金会 | 第138-140页 |
7.1.5 领导力教育调查评估 | 第140-141页 |
7.1.6 大学使命与与人才培养目标 | 第141页 |
7.1.7 领导力培养战略计划 | 第141-144页 |
7.1.8 朋辈领导力委员会 | 第144-147页 |
7.1.9 领导力项目全纳设计 | 第147-150页 |
7.1.10 领导力项目资助 | 第150-153页 |
7.1.11 领导力项目评估 | 第153-154页 |
7.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管理制度 | 第154-159页 |
7.2.1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 | 第155-156页 |
7.2.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资助基金会 | 第156-158页 |
7.2.3 高校团委 | 第158页 |
7.2.4 高校辅导员 | 第158-159页 |
7.3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制度比较 | 第159-162页 |
7.3.1 不同之处 | 第159-160页 |
7.3.2 相同之处 | 第160-162页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2-178页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62-176页 |
8.1.1 美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经验 | 第162-165页 |
8.1.2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文化视角分析 | 第165-168页 |
8.1.3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经验与思考 | 第168-173页 |
8.1.4 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经验的反思 | 第173-174页 |
8.1.5 对中国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建议 | 第174-176页 |
8.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76-178页 |
8.2.1 本研究的不足 | 第176页 |
8.2.2 本研究的展望 | 第176-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9页 |
附录 | 第189-263页 |
附录1. 中美大学生领导力大事记对照表 | 第189-194页 |
附录2. 访谈提纲(英文版) | 第194-196页 |
附录3. 访谈提纲(中文版) | 第196-198页 |
附录4. 访谈实录精选(一)——中国教师 | 第198-206页 |
附录5. 访谈实录精选(二)——美国教师 | 第206-210页 |
附录6. 访谈记录精选(三)——美籍华人 | 第210-214页 |
附录7. 访谈记录精选(四)——中国学生 | 第214-217页 |
附录8. 访谈记录精选(五)——美国学生 | 第217-223页 |
附录9. 访谈记录精选(六)——在美中国留学生 | 第223-229页 |
附录10. 学生领导力项目:CAS标准与准则(2011) | 第229-244页 |
附录11. 美国里海大学领导力培养战略规划(2010-2016) | 第244-259页 |
附录12. 美国里士满大学的领导力教育历程 | 第259-261页 |
附录13. 艾森豪威尔领导力中心——附给上海大学的评估报告 | 第261-263页 |
后记 | 第263-26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265-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