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9-10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第一章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的新风貌 | 第14-39页 |
第一节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的新要求 | 第14-16页 |
一、积累整合,拓展文化视野 | 第14-15页 |
二、感受鉴赏,提升审美能力 | 第15页 |
三、思考领悟,转换古今观念 | 第15-16页 |
四、创新应用,融通课堂内外 | 第16页 |
第二节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编写的新特点 | 第16-39页 |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诗词编写特点 | 第16-24页 |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编写特点 | 第24-30页 |
三、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教材架构的两个关系 | 第30-39页 |
第二章 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的现状分析 | 第39-50页 |
第一节 苏教版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情况调查 | 第39-46页 |
一、兴趣不高,积累量少 | 第39-41页 |
二、目标功利,审美衰竭 | 第41-42页 |
三、权威解读,理性解析 | 第42-43页 |
四、程式解读,策略单一 | 第43-44页 |
五、误用媒体,活动缺失 | 第44-46页 |
第二节 苏教版高中古诗词鉴赏教学问题归因分析 | 第46-50页 |
一、百年语文,“人”的意识淡薄 | 第46-47页 |
二、时代环境,功利之风盛行 | 第47-48页 |
三、文化趋俗,生存场景改变 | 第48-50页 |
第三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前提 | 第50-65页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 第50-54页 |
一、平等自由,唤醒人情体验 | 第50-51页 |
二、扬长避短,追求教学个性 | 第51-52页 |
三、诗性语言,寻求新的表达 | 第52-54页 |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激发 | 第54-59页 |
一、古典情怀的熏染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 第54-55页 |
二、功利心绪的消解和淡泊诗心的凝聚 | 第55-56页 |
三、多元解读的尊重与无效误读的明辨 | 第56-59页 |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整合 | 第59-65页 |
一、流行音乐与古诗词鉴赏的有效整合 | 第59-61页 |
二、地域文化特色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 第61-65页 |
第四章 苏教版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具体策略 | 第65-83页 |
第一节 尊重古诗词的文体特征 | 第65-76页 |
一、穿越语言,突破技法 | 第65-67页 |
二、字句推敲,迁移比照 | 第67-69页 |
三、吟咏诗词,音韵动心 | 第69-71页 |
四、诗话评论,巧借慧眼 | 第71-73页 |
五、扣住意象,再现情境 | 第73-76页 |
第二节 融通古今的教学方法 | 第76-80页 |
一、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传承 | 第76-78页 |
二、文化场景与文学母题的追寻 | 第78-80页 |
第三节 腹有诗书,以写带赏的创作 | 第80-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附录 | 第86-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89-90页 |
后记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