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9页 |
1.2 WSN概述 | 第9-11页 |
1.2.1 WSN的特点 | 第9-10页 |
1.2.2 WSN的关键技术 | 第10页 |
1.2.3 WSN的应用前景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WSN分簇路由协议 | 第14-20页 |
2.1 WSN路由协议的特点 | 第14页 |
2.2 WSN路由协议的设计要求 | 第14-15页 |
2.3 分簇网络的结构 | 第15页 |
2.4 典型的分簇路由协议 | 第15-19页 |
2.4.1 LEACH协议 | 第15-17页 |
2.4.2 SEP协议 | 第17页 |
2.4.3 DEEC协议 | 第17-18页 |
2.4.4 EEUC协议 | 第18-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基于模糊逻辑的簇头均匀分布路由算法 | 第20-31页 |
3.1 系统模型 | 第20-21页 |
3.1.1 网络模型 | 第20页 |
3.1.2 能耗模型 | 第20-21页 |
3.2 簇头选择算法 | 第21-23页 |
3.2.1 模糊逻辑 | 第21页 |
3.2.2 模糊描述 | 第21-22页 |
3.2.3 模糊规则 | 第22-23页 |
3.3 簇头的均匀分布 | 第23-26页 |
3.3.1 最优簇半径 | 第23-24页 |
3.3.2 簇头的次轮选择 | 第24-26页 |
3.4 仿真分析 | 第26-30页 |
3.4.1 网络节点分布 | 第27-28页 |
3.4.2 网络生命周期对比 | 第28-29页 |
3.4.3 节点能耗速度对比 | 第29-3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基于自适应进化算法的多跳分簇路由算法 | 第31-41页 |
4.1 异构WSN | 第31-32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32页 |
4.3 簇头选举算法 | 第32-34页 |
4.3.1 进化算法 | 第32页 |
4.3.2 适应度函数 | 第32-33页 |
4.3.3 进化模型 | 第33-34页 |
4.3.4 自适应进化算法 | 第34页 |
4.4 簇的形成 | 第34页 |
4.5 簇间多跳传输 | 第34-36页 |
4.6 稳态阶段 | 第36页 |
4.7 仿真分析 | 第36-40页 |
4.7.1 网络节点分布 | 第37页 |
4.7.2 网络生命周期对比 | 第37-38页 |
4.7.3 节点能耗速度对比 | 第38-40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五章 基于FCM的多级能量异构WSN分簇路由算法 | 第41-49页 |
5.1 系统模型 | 第41页 |
5.2 簇的两级优化 | 第41-43页 |
5.2.1 簇形成算法 | 第41-42页 |
5.2.2 簇头选举算法 | 第42-43页 |
5.3 仿真分析 | 第43-48页 |
5.3.1 网络节点分布 | 第43-44页 |
5.3.2 最优簇数量 | 第44页 |
5.3.3 节点分簇情况 | 第44-45页 |
5.3.4 网络生命周期对比 | 第45-46页 |
5.3.5 节点能耗速度对比 | 第46-47页 |
5.3.6 不同基站位置的仿真结果 | 第47-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9页 |
6.2 今后研究工作展望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