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选题依据 | 第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8-9页 |
(三)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的背景介绍 | 第11-16页 |
(一)文本介绍 | 第11-12页 |
1.《孔乙己》内容阐述 | 第11页 |
2.《孔乙己》在教材中的地位 | 第11-12页 |
(二)教师介绍 | 第12-13页 |
1.三位语文特级教师简介 | 第12-13页 |
2.语文特级教师课堂的研究价值 | 第13页 |
(三)课例介绍 | 第13-16页 |
1.三位教师《孔乙己》课例相关内容介绍 | 第13-14页 |
2.三位教师《孔乙己》课堂的基本流程 | 第14页 |
3.选取三位教师《孔乙己》课例的原因 | 第14-16页 |
二、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孔乙己》课例的比较 | 第16-28页 |
(一)教师的教 | 第16-21页 |
1.教学目标的确定 | 第16-17页 |
2.教学内容的选取 | 第17-20页 |
3.教学策略的运用 | 第20-21页 |
(二)学生的学 | 第21-26页 |
1.学生的学中参与 | 第21-24页 |
2.学生的学后所得 | 第24-26页 |
(三)教学的价值追求 | 第26-28页 |
1.李镇西:民主教育下注重学生的个体阅读体验 | 第26-27页 |
2.黄厚江:本色语文里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 | 第27页 |
3.余映潮:板块教学中教会学生语文阅读方法 | 第27-28页 |
三、三位语文特级教师《孔乙己》课例比较研究对中学小说教学的启示 | 第28-41页 |
(一)中学小说教学理论方面的启示 | 第28-30页 |
1.小说教学与“接受” | 第28-29页 |
2.小说教学与“建构” | 第29页 |
3.小说教学与“审美” | 第29-30页 |
(二)中学小说教学实践方面的启示 | 第30-36页 |
1.重点开掘小说教学内容 | 第30-32页 |
2.注重优化小说教学策略 | 第32-34页 |
3.善于整合小说教学方法 | 第34-36页 |
(三)中学小说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第36-41页 |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37-38页 |
2.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 第38-39页 |
3.深化小说的教学价值 | 第39-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3页 |
附录 1:《孔乙己》原文 | 第43-46页 |
附录 2:李镇西老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 第46-53页 |
附录 3:黄厚江老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 第53-57页 |
附录 4:余映潮老师《孔乙己》课堂实录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