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间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山西省大学生为例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7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 第25-26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6-27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27-46页 |
2.1 时间管理的概念 | 第27-29页 |
2.1.1 时间的界定及其特征 | 第27页 |
2.1.2 时间管理的界定 | 第27-28页 |
2.1.3 时间管理倾向的界定 | 第28-29页 |
2.2 时间管理理论 | 第29-33页 |
2.2.1 前四代时间管理理论 | 第29-32页 |
2.2.2 第五代时间管理理论 | 第32-33页 |
2.3 时间管理方法 | 第33-42页 |
2.3.1 基本时间管理方法 | 第33-35页 |
2.3.2 综合时间管理方法 | 第35-37页 |
2.3.3 高级时间管理方法 | 第37-42页 |
2.4 其他相关理论 | 第42-44页 |
2.4.1 认知失调理论 | 第42页 |
2.4.2 5W1H分析法 | 第42-43页 |
2.4.3 操作性条件反射 | 第43页 |
2.4.4 SMART目标设置原则 | 第43-44页 |
2.5 各国时间管理观念 | 第44-45页 |
2.6 小结 | 第45-46页 |
第3章 现状调查与主观性行为问题分析 | 第46-68页 |
3.1 调查目标及调查对象 | 第46-47页 |
3.1.1 调查目标 | 第46页 |
3.1.2 调查对象 | 第46-47页 |
3.2 调查工具 | 第47-50页 |
3.2.1 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问卷 | 第47-49页 |
3.2.2 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 | 第49-50页 |
3.3 数据结果及讨论 | 第50-63页 |
3.3.1 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均值描述分析 | 第51-52页 |
3.3.2 大学生学习生活现状的频率分析 | 第52-56页 |
3.3.3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现状差异性分析 | 第56-63页 |
3.4 大学生时间管理主观性行为问题分析 | 第63-67页 |
3.4.1 管理态度不积极 | 第63-64页 |
3.4.2 自我认知不透彻 | 第64页 |
3.4.3 人生目标不明确 | 第64-65页 |
3.4.4 时间规划不合理 | 第65-66页 |
3.4.5 自控能力不突出 | 第66页 |
3.4.6 管理进度不注重 | 第66-67页 |
3.5 小结 | 第67-68页 |
第4章 大学生时间管理行动模型 | 第68-91页 |
4.1 大学生时间管理行动模型的建立 | 第69-83页 |
4.1.1 转变管理态度 | 第69页 |
4.1.2 明确角色责任 | 第69-71页 |
4.1.3 设置目标规划 | 第71-72页 |
4.1.4 二象限的“3+1”清单 | 第72-76页 |
4.1.5 执行要事第一 | 第76-78页 |
4.1.6 评估完成进度 | 第78-83页 |
4.2 大学生时间管理行动模型的保障措施 | 第83-90页 |
4.2.1 国家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83-85页 |
4.2.2 社会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85-86页 |
4.2.3 高校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86-88页 |
4.2.4 个人层面的保障措施 | 第88-90页 |
4.3 小结 | 第90-91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1-93页 |
5.1 结论 | 第91-92页 |
5.2 展望 | 第92-93页 |
附录 | 第93-100页 |
附录1 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问卷调查 | 第93-97页 |
附录2 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问卷调查 | 第97-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