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3-24页 |
1.3 研究设计 | 第24-26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24页 |
1.3.2 研究工具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思路 | 第25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1.4 创新点 | 第26-2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8-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8-29页 |
2.1.1 学业倦怠 | 第28-29页 |
2.1.2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 | 第29页 |
2.1.3 学业倦怠的特点 | 第29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9-32页 |
2.2.1 哲学的视角 | 第29-30页 |
2.2.2 管理学的视角 | 第30-31页 |
2.2.3 心理学的视角 | 第31-3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编制 | 第33-45页 |
3.1 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编制程序 | 第33-34页 |
3.2 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项目组成 | 第34页 |
3.3 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试测和检验 | 第34-39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34-35页 |
3.3.2 问卷项目分析 | 第35-37页 |
3.3.3 信度检验 | 第37页 |
3.3.4 效度检验 | 第37-39页 |
3.4 研究生学业倦怠问卷的正式施测 | 第39-43页 |
3.4.1 研究对象 | 第39-40页 |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40-42页 |
3.4.3 信度分析 | 第42页 |
3.4.4 效度分析 | 第42-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学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45-54页 |
4.1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的现状 | 第45-46页 |
4.2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4.3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 第48-53页 |
4.3.1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8-49页 |
4.3.2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在专业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49-50页 |
4.3.3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在研究生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50-51页 |
4.3.4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在年级类别上的差异分析 | 第51-5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降低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的建议 | 第54-61页 |
5.1 国家层面的建议 | 第54-55页 |
5.1.1 加快教育改革,完善教育制度 | 第54页 |
5.1.2 创造就业环境,鼓励自主创业 | 第54-55页 |
5.2 社会层面的建议 | 第55-56页 |
5.2.1 重视家庭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 第55页 |
5.2.2 改善社会风气,增强舆论影响 | 第55-56页 |
5.3 高校层面的建议 | 第56-57页 |
5.3.1 提高教学质量,改变教学模式 | 第56页 |
5.3.2 改进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 | 第56-57页 |
5.3.3 健全辅导机制,促进心理健康 | 第57页 |
5.4 个人层面的建议 | 第57-61页 |
5.4.1 正确评价自己,提高学习兴趣 | 第57-58页 |
5.4.2 尝试不同方式,主动获取知识 | 第58-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6.1 结论 | 第61-63页 |
6.1.1 问卷编制阶段的结论 | 第61页 |
6.1.2 实证分析阶段的结论 | 第61-6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
附录一 访谈性开放式问卷 | 第64-65页 |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学业倦怠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问卷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