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1 意义建构:古诗文阅读的学生发展价值 | 第9-11页 |
1.1.2 意义建构: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改革的难点 | 第11-12页 |
1.2 关键词的鉴定 | 第12-13页 |
1.2.1 意义 | 第12页 |
1.2.2 意义建构 | 第12-13页 |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9页 |
1.4.1 高中古诗文意义建构的理论研究 | 第14-17页 |
1.4.2 高中古诗文意义建构的教学策略研究 | 第17-19页 |
2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建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9-27页 |
2.1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意义建构现状 | 第19-22页 |
2.1.1“人文性”不足 | 第19-20页 |
2.1.2 持续学习能力不足 | 第20-21页 |
2.1.3 学不能致用 | 第21-22页 |
2.2 古诗文意义建构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22-27页 |
2.2.1 意义建构的文本障碍 | 第22-23页 |
2.2.2 意义建构的学生障碍 | 第23-24页 |
2.2.3 意义建构的教师缺位 | 第24-27页 |
3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意义建构的理念和原则 | 第27-32页 |
3.1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意义建构的理论依据 | 第27-28页 |
3.1.1 建构主义: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实现“意义建构” | 第27页 |
3.1.2 建构主义:阅读的过程是主动积极的建构 | 第27-28页 |
3.2 高中古诗文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原则 | 第28-32页 |
3.2.1 双主体建构 | 第28-29页 |
3.2.2“多元”解读 | 第29页 |
3.2.3 阅读与生活结合 | 第29-32页 |
4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意义建构的主要内容 | 第32-39页 |
4.1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意义建构 | 第32-35页 |
4.1.1 语言文字层 | 第32-33页 |
4.1.2 文章文学层 | 第33-34页 |
4.1.3 审美体验层 | 第34-35页 |
4.2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意义建构 | 第35-37页 |
4.2.1 学生自我价值观的建构 | 第35-36页 |
4.2.2 学生自我审美情趣的建构 | 第36页 |
4.2.3 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建构 | 第36-37页 |
4.3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自我和社会的整合性意义建构 | 第37-39页 |
4.3.1 整合性意义建构中的多元解读 | 第37页 |
4.3.2 古诗文阅读与生活、社会结合 | 第37-39页 |
5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意义建构的主要策略 | 第39-60页 |
5.1 阅读情境中的意义强化策略 | 第39-45页 |
5.1.1 巧设“导语”情境,促进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 第39-40页 |
5.1.2 运用音乐、图片营造情境,促进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 第40-41页 |
5.1.3 朗读营造情境,促进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建构 | 第41-45页 |
5.2 在协作、对话中的意义建构策略 | 第45-47页 |
5.2.1 与文本的对话中建构意义 | 第45-46页 |
5.2.2 在生生的协作对话中建构意义 | 第46页 |
5.2.3 在师生的协作对话中建构意义 | 第46-47页 |
5.3 读写等活动促进意义建构 | 第47-55页 |
5.3.1 在读写中同化和顺应 | 第47-54页 |
5.3.2 引入活动,促进自我意义的建构 | 第54-55页 |
5.4 高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多元意义建构策略 | 第55-60页 |
5.4.1 用历史的观念审视古诗文 | 第55-56页 |
5.4.2 用今天的观念审视古诗文 | 第56-58页 |
5.4.3 辩证地审视古诗文 | 第58页 |
5.4.4 古诗文教学中引入时代活水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附录 | 第63-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