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绪论 | 第12-18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页 |
| (一)中职学校的概念 | 第13页 |
| (二)中职学校女生的概念 | 第13页 |
| (三)中职学校女生群体暴力 | 第13页 |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五、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16-17页 |
| (二)访谈法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潍坊某医护学校女生群体暴力的调查结果 | 第18-24页 |
| 一、女生群体暴力现状 | 第18-21页 |
| (一)学校女生群体暴力行为的发生频率 | 第18页 |
| (二)施暴女生数量统计 | 第18-19页 |
| (三)受暴学生情况分析 | 第19-21页 |
| 二、女生群体暴力事件的特征 | 第21-24页 |
| (一)年级特征 | 第21-22页 |
| (二)女生群体暴力的表现方式 | 第22页 |
| (三)对女生群体暴力的认识情况 | 第22-23页 |
| (四)结论 | 第23-24页 |
| 第二章 潍坊某医护学校女生群体暴力的原因分析 | 第24-34页 |
| 一、女生群体暴力的原因调查 | 第24-25页 |
|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 第24页 |
|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 第24-25页 |
| (三)家长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第25页 |
| (四)三种原因调查问卷的对比分析 | 第25页 |
| 二、原因分析 | 第25-34页 |
| (一)学生的个人因素 | 第25-28页 |
| 1. 施暴女生的行为因素的探究 | 第26页 |
| 2. 施暴女生心理因素的探究 | 第26-28页 |
| (二)家庭因素 | 第28-30页 |
| 1. 家庭结构缺陷 | 第28页 |
| 2. 家庭功能弱化和异化 | 第28-29页 |
| 3.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 第29页 |
| 4. 家庭经济收入低 | 第29页 |
| 5. 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 | 第29-30页 |
| (三)学校因素 | 第30-32页 |
| 1. 学校教育内容的缺失 | 第30-31页 |
| 2. 学校教育方法和态度上的偏差 | 第31页 |
| 3. 教育管理工作上的失误 | 第31-32页 |
| 4. 学校对暴力事件的惩罚力度不够 | 第32页 |
| 5. 学校开展的针对女生的文体活动偏少 | 第32页 |
| (四)社会因素 | 第32-34页 |
| 1. 社会转型期对人们价值观的冲击 | 第32-33页 |
| 2. 社会不良文化的传播,对媒体和各种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不利 | 第33-34页 |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女生群体暴力防治的对策 | 第34-39页 |
| 一、个人方面 | 第34-35页 |
| (一)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 | 第34页 |
| (二)遇到暴力要及时报告 | 第34页 |
| (三)明确学习目的,自我加压 | 第34页 |
| (四)努力做到自我升华 | 第34页 |
| (五)正确恋爱,谨慎交友 | 第34-35页 |
| 二、家庭方面 | 第35页 |
| (一)建立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 | 第35页 |
| (二)改变教育方式 | 第35页 |
| (三)建立家校合作机制 | 第35页 |
| 三、学校方面 | 第35-37页 |
| (一)设置专门的解决冲突的课程 | 第36页 |
|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 第36页 |
| (三)完善教育内容 | 第36页 |
| (四)加强学校管理 | 第36-37页 |
| (五)举办针对女生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 第37页 |
| (六)建立完善的校园暴力惩罚制度 | 第37页 |
| 四、社会方面 | 第37-39页 |
| (一)强化社会行为规范,建设法治国家 | 第37页 |
| (二)广电总局严审影视节目和网络游戏 | 第37-38页 |
| (三)对网络传媒严格监管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39页 |
| 二、存在不足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附录A | 第42-50页 |
| 附录B | 第50-54页 |
| 附录C | 第54-57页 |
| 附录D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