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33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国内关于高中择校的研究 | 第14-17页 |
·国外关于择校的研究 | 第17-19页 |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0-21页 |
·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本研究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高中择校 | 第21-22页 |
·非理性 | 第22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3页 |
·教育法学理论 | 第22-24页 |
·教育经济学理论 | 第24-33页 |
2 高中择校的现状---以洛阳市为例 | 第33-53页 |
·高中择校的基本情况 | 第33-38页 |
·调查基本情况介绍 | 第34-36页 |
·洛阳地区高中择校情况介绍 | 第36-38页 |
·对学生的调查 | 第38-43页 |
·择校生的比例 | 第38页 |
·择校生的择校满意度 | 第38-43页 |
·择校生与非择校生的满意度对比 | 第43页 |
·对家长的调查 | 第43-53页 |
·家长对择校问题的关注 | 第43-44页 |
·家长对择校的态度 | 第44-50页 |
·家长对择校的认识 | 第50-51页 |
·家长的择校费承受能力 | 第51-53页 |
3 高中择校的非理性表现及其负面影响 | 第53-60页 |
·高中择校的非理性表现 | 第53-55页 |
·择校生比例大幅攀升 | 第53页 |
·择校费逐年增高 | 第53-54页 |
·重点学校人满为患 | 第54页 |
·对择校生的管理不统一 | 第54-55页 |
·择校生满意度不高 | 第55页 |
·高中择校非理性化的负面影响 | 第55-60页 |
·巨大的择校生比例使"三限"政策失真 | 第55-56页 |
·教育乱收费问题突出 | 第56-57页 |
·教育资源极不平衡,校际差距加大 | 第57-58页 |
·对教学造成冲击 | 第58页 |
·加剧社会分层 | 第58-59页 |
·择校生负面情绪大 | 第59-60页 |
4 影响高中择校非理性化的因素 | 第60-70页 |
·政府因素 | 第60-61页 |
·政府监管失控 | 第60页 |
·教育投入不足 | 第60-61页 |
·家庭因素 | 第61-64页 |
·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强烈 | 第61-62页 |
·追求教育私人收益率最大化 | 第62-63页 |
·从众心理 | 第63页 |
·面子观 | 第63-64页 |
·学校因素 | 第64-67页 |
·师资水平高 | 第64-66页 |
·教学设施齐全 | 第66页 |
·学习气氛好 | 第66-67页 |
·宣传力度大 | 第67页 |
·社会因素 | 第67-70页 |
·就业竞争激烈 | 第67-68页 |
·人口流动大 | 第68-69页 |
·高考制度单一 | 第69-70页 |
5 实现高中择校理性发展的对策 | 第70-81页 |
·调整相关政策,扩大招生名额 | 第70-73页 |
·继续完善"三限"政策,保障高中教育健康发展 | 第70-71页 |
·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办大家满意的教育 | 第71-72页 |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增加选择的多样性 | 第72-73页 |
·扩大招生名额,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 | 第73页 |
·建立统一的学校考核制度,统一择校费 | 第73-74页 |
·统一考核学校办学水平,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 第73-74页 |
·统一择校费用,加强对择校经费的监管力度 | 第74页 |
·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 第74-77页 |
·加速对薄弱学校的改造,提高高中教育整体水平 | 第74-75页 |
·实施校长、教师"轮岗制",促使高中办学水平均衡发展 | 第75-76页 |
·实行学区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 第76-77页 |
·发行"教育券",满足弱势群体的择校需求 | 第77-78页 |
·引入"教育券",保障弱势群体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权利的实现 | 第77页 |
·发放"教育券",促进教育公平 | 第77-78页 |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 第78-81页 |
·加强教师学历提高培训,提升整体素质 | 第78-79页 |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网络,实现资源共享 | 第79页 |
·探索新的教师培训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 第79-81页 |
结语 | 第81-84页 |
(一) 对"高中择校"现象的反思 | 第81-82页 |
(二)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2页 |
(三) 改进之处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 第89-92页 |
附录二:家长调查问卷 | 第92-94页 |
附录三:学校访谈表 | 第94-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