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类固定短语“且A且B”的多角度考察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零 绪论第8-16页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8页
   ·研究综述第8-14页
     ·关于类固定短语的研究第8-10页
     ·关于“且A且B”的研究第10-14页
   ·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第14-16页
     ·本文主要运用的理论、方法第14页
     ·本文的主要语料来源第14-16页
第一章“且A且B”的句法功能及其特征第16-28页
   ·“且A且B”句法功能第16-27页
     ·“且A且B”句法功能考察第16-22页
     ·“且A且B”句法功能特征第22-27页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二章“且A且B”的表达功能第28-33页
   ·充当谓语或谓语成分时的表达功能第28-30页
     ·表达行为第28-29页
     ·表达状态第29页
     ·表达性质特征第29-30页
   ·充当定语时的表达功能第30页
   ·充当状语和补语时的表达功能第30-31页
   ·充当分句时的表达功能第31-32页
     ·表达行为第31页
     ·表达状态第31-32页
     ·表达性质特征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且A且B”的构成特点第33-48页
   ·形式特征第33-35页
     ·A、B音节构成第33-34页
     ·A、B单位类型第34-35页
   ·表达功能与A和B语法性质第35-41页
     ·表达行为时A和B的语法性质第35-37页
     ·表达性质特征时A和B的语法性质第37-39页
     ·表达状态时A和B的语法性质第39-41页
     ·A和B语法性质小结第41页
   ·A和B的语义关系第41-47页
     ·A和B的位序第41-42页
     ·A和B的语义关系第42-44页
     ·A和B的概念语义关系第44-47页
     ·语义关系小结第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且A且B”的格式义第48-61页
   ·“且”的语义第48-50页
     ·“且”义历时考察第48-49页
     ·“且A且B”中的“且”义第49-50页
   ·“且A且B”的格式义第50-55页
     ·表达行为时的格式义第50-53页
     ·表达性质特征时的格式义第53页
     ·表达状态时的格式义第53-54页
     ·格式义小结第54-55页
   ·“且A且B”的整合度层级第55-60页
     ·低整合度第55-57页
     ·中整合度第57-59页
     ·次高整合度第59-60页
     ·整合度层级小结第60页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五章“且A且B”的框架结构演变第61-70页
   ·原框架“且A且B”第62页
   ·流行框架“且A且B”第62-67页
     ·流行框架一第63-66页
     ·流行框架二第66-67页
     ·流行框架三第67页
   ·框架演变的认知机制第67-69页
     ·流行框架一演变的认知机制第68页
     ·流行框架二演变的认知机制第68-69页
     ·流行框架三演变的认知机制第69页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结语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副词“再”相关格式研究--兼论“再”的主观化
下一篇:中美家庭成员请求言语行为的对比分析--以《家有儿女》和《摩登家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