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副词“再”相关格式研究--兼论“再”的主观化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6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7页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6-7页
   ·前人相关研究现状第7-14页
     ·副词 “再”的句法、语义、语用研究第8-12页
     ·副词 “再”相关格式研究第12页
     ·其他方面的研究第12-14页
   ·研究对象的确定第14-16页
     ·副词 “再”表示增量第14-15页
     ·副词 “再”表示推延第15-16页
   ·本文研究理论和方法第16页
   ·本文的语料来源第16-17页
第二章 “再A也B”构式鉴定与解析第17-28页
   ·“再A也B”构式鉴定第17-18页
   ·关于 “A”第18-22页
     ·“A”为动词性成分第18-19页
     ·“A”为形容词性成分第19-20页
     ·“A”为疑问代词、名词、主谓结构第20-21页
     ·“A”的主观性倾向第21-22页
   ·关于 “再”第22-24页
     ·“再”的语义特点第23-24页
     ·“再A”的句法功能第24页
   ·关于 “也B”第24-28页
     ·“也”的语义特点第25-26页
     ·“也”的语用功能第26-28页
第三章 “再A也B”构式义和语法功能第28-35页
   ·“再A也B”构式义第28-29页
   ·“再A也B”语用功能第29-32页
     ·构式的语境适切度第29-30页
     ·反预期话语功能第30-31页
     ·话语表达形式第31-32页
   ·“再A也B”句法特点第32-33页
   ·“再A也B”构式变体第33-35页
第四章 “再A也B”的发展机制和动因第35-47页
   ·“再A也B”共时发展轨迹第35-38页
     ·原型结构第35-36页
     ·关于 “A1”第36-37页
     ·“A1”到 “A2”的发展图式第37-38页
     ·“再A也B”整合度高低第38页
   ·“再A也B”历时发展轨迹第38-42页
     ·从先秦至宋辽金时期第38-41页
     ·从宋辽金至明清时期第41-42页
   ·构式形成动因第42-43页
     ·语用推理的固化第42-43页
     ·构件因素第43页
   ·“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第43-46页
     ·“再”的客观性第44页
     ·“再”的主观性第44-46页
   ·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再也C”的研究第47-62页
   ·“再也”概说第47页
   ·“再也”的语义与成词鉴定第47-51页
     ·“再也”的语义第48-50页
     ·“再也”成词鉴定第50-51页
   ·关于 “C”第51-52页
   ·“再也C”的句法功能第52-53页
     ·“再也C”作谓语第52页
     ·“再也C”作定语第52-53页
     ·“再也C”作宾语第53页
     ·“再也C”作补语第53页
   ·“再也”的词汇化历程第53-60页
     ·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第54-55页
     ·唐宋元时期第55-57页
     ·明清到民国时期第57-60页
   ·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语第62-64页
   ·结论第62页
   ·创新之处第62-63页
   ·有待解决的问题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说不定”的多角度分析
下一篇:类固定短语“且A且B”的多角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