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4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导致其生存危机的负面效应 | 第15-17页 |
2.出现生存危机的原因分析 | 第17-19页 |
(五)创新点 | 第19-20页 |
一、追求校本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与价值 | 第20-31页 |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灵魂:校本性 | 第20-24页 |
1. 植根于学校的文化背景 | 第20-21页 |
2.基于学校的现实情境 | 第21-23页 |
3.旨在学校自身特色的形成 | 第23-24页 |
(二)校本性的衡量标准 | 第24-26页 |
1.是否植根于学校的文化背景 | 第24-25页 |
2.是否基于学校的现实情境 | 第25页 |
3.是否以形成学校自身特色为目标 | 第25-26页 |
(三)校本性的价值追求 | 第26-28页 |
1.确保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必然性 | 第26-27页 |
2.着重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自主性 | 第27页 |
3.彰显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校本文化 | 第27-28页 |
4.满足本校师生发展的需要 | 第28页 |
(四)校本性是形成学校特色的独特标志 | 第28-31页 |
1.以独到的办学理念为灵魂 | 第29页 |
2.以独特优良的校风为精髓 | 第29-30页 |
3.以校本性的特色课程为生命力 | 第30-31页 |
二、缺失校本性: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 | 第31-41页 |
(一)校本课程资源的校本性缺失 | 第31-34页 |
1.校内课程资源转化过程校本性缺失 | 第32-33页 |
2.校外课程资源转化过程校本性缺失 | 第33页 |
3.网络化课程资源转化过程校本性缺失 | 第33-34页 |
(二)校本课程开发参与者的校本性缺失 | 第34-37页 |
1.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薄弱 | 第34-35页 |
2.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动力缺失 | 第35-36页 |
3.学生、家长、课程专家之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游离 | 第36-37页 |
(三)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校本性缺失 | 第37-39页 |
1.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机制不健全 | 第37-38页 |
2.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欠规范 | 第38页 |
3.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组织形式失衡 | 第38-39页 |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反思性评价缺失 | 第39-41页 |
1.反思性评价机制不健全 | 第39-40页 |
2.教师缺乏反思性评价意识 | 第40页 |
3.缺乏有效的评价技术手段 | 第40-41页 |
三、赋予校本性:校本课程开发的生存瓶颈突破 | 第41-49页 |
(一)提升“校本性”课程资源的利用率 | 第41-43页 |
1.深挖校内课程资源 | 第41-42页 |
2.合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 第42-43页 |
3.构建网络化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 第43页 |
(二)强化校本课程开发者“校本性”的课程意识与参与度 | 第43-47页 |
1.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 第43-45页 |
2.激发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动力 | 第45-46页 |
3.学生、家长、课程专家之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回归 | 第46-47页 |
(三)促进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与评价更具“校本性” | 第47-49页 |
1.建设民主、开放、合作的校本文化 | 第47-48页 |
2.建立学习型校本课程管理组织 | 第48页 |
3.构建自觉自律的反思性评价机制 | 第48-49页 |
四、实现校本性:“校本性”校本课程开发模型 | 第49-62页 |
(一)“校本性”校本课程开发模型构想 | 第49-53页 |
1.建模依据 | 第49-50页 |
2.模型建构 | 第50页 |
3.模型解读 | 第50-53页 |
(二)“校本性”校本课程开发模型的实现策略 | 第53-59页 |
1.充分发挥学校“土壤”的效能 | 第53-54页 |
2.开发丰富的“校本性”课程菜单 | 第54-55页 |
3.配置结构合理的“课程套餐” | 第55页 |
4.校本课程开发的微型化更具“校本性” | 第55-58页 |
5.校本性的“新芽”——家长微型课程 | 第58-59页 |
(三) “校本性”的校本课程开发促进学校特色化发展 | 第59-62页 |
1.学生有特色 | 第59-60页 |
2.教师有特色 | 第60-61页 |
3.学校有特色 | 第61-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1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