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整合的表现性评价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0-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三、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四、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五、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课程整合亟需一种匹配的评价方式 | 第16-23页 |
第一节 当前课程整合中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16-19页 |
一、 以纸笔测试为主的评价方式 | 第16-17页 |
二、 学生主体的缺失 | 第17-18页 |
三、 评价与教学的分离 | 第18页 |
四、 评价作用的失衡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呼唤新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 | 第19-23页 |
一、 检测传统纸笔测试的盲区 | 第19-20页 |
二、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 第20-21页 |
三、 促进教学与评价的一体化 | 第21页 |
四、 促进学生的发展 | 第21-23页 |
第二章 表现性评价概述 | 第23-28页 |
一、 表现性评价的起源 | 第23-24页 |
二、 表现性评价的界定 | 第24-25页 |
三、 表现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25-26页 |
四、 表现性评价的特点 | 第26-27页 |
五、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确定学习目标 | 第28-36页 |
第一节 解析课程标准,撰写学习目标 | 第28-32页 |
一、 筛选学习目标的方法 | 第28-29页 |
二、 “KDB 模式”中的知、行、为 | 第29-30页 |
三、 基于“KDB 模式”解析课程标准 | 第30-31页 |
四、 陈述学习目标 | 第31-32页 |
第二节 课程整合中学习目标确定的案例 | 第32-36页 |
一、 案例一 | 第33-34页 |
二、 案例二 | 第34-36页 |
第四章 开发与学习目标一致的表现性任务 | 第36-44页 |
第一节 对表现性任务的理解 | 第36-38页 |
一、 表现性任务的特征分析 | 第36-37页 |
二、 表现性任务的类型选择 | 第37-38页 |
三、 需要考虑的其他因素 | 第38页 |
第二节 表现性任务的开发设计 | 第38-40页 |
一、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一般程序 | 第38-39页 |
二、 表现性任务的具体描述 | 第39-40页 |
三、 评估和完善表现性任务 | 第40页 |
第三节 课程整合中表现性任务设计的实例 | 第40-44页 |
一、 案例一 | 第41-42页 |
二、 案例二 | 第42-44页 |
第五章 研制评分规则 | 第44-52页 |
第一节 评分规则概述 | 第44-47页 |
一、 评分规则的定义和特征 | 第44-45页 |
二、 评分规则的结构和类型 | 第45-47页 |
第二节 评分规则的开发 | 第47-50页 |
一、 评分规则制定的方法 | 第48-49页 |
二、 评分规则的评分规则—元规则 | 第49-50页 |
第三节 课程整合中的评分规则运用 | 第50-52页 |
一、 运用描述 | 第50-51页 |
二、 运用分析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后记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