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转向商用车前后转向梯形优化设计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四轮转向技术的应用 | 第11-12页 |
·转向梯形优化方法 | 第12-1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3-15页 |
第2章 汽车四轮转向机构 | 第15-24页 |
·转向梯形的布置形式 | 第15-17页 |
·整体式转向梯形机构 | 第15-16页 |
·断开式转向梯形机构 | 第16-17页 |
·四轮转向系统类型 | 第17-20页 |
·机械式四轮转向系统 | 第17-19页 |
·机电组合控制四轮转向系统 | 第19页 |
·电控四轮转向系统 | 第19-20页 |
·理想四轮转向车辆的转向特性 | 第20-23页 |
·低速转向模式 | 第20-21页 |
·高速转向模式 | 第21页 |
·低速四轮转向的不足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前转向梯形模型 | 第24-40页 |
·前转向梯形 | 第24-26页 |
·前转向系统结构 | 第24-25页 |
·前转向梯形的 ADAMS 模型 | 第25-26页 |
·前转向梯形平面模型 | 第26-32页 |
·理想的内外轮转角关系 | 第26-28页 |
·前转向梯形平面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28-30页 |
·平面模型内外轮转角关系 | 第30-32页 |
·前转向梯形三维空间模型 | 第32-37页 |
·前转向梯形的空间坐标变换 | 第32-35页 |
·前桥内外车轮的转角关系 | 第35-37页 |
·平面模型与空间模型的比较 | 第37-39页 |
·平面模型的比较 | 第37-38页 |
·平面模型与空间模型的比较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后转向系统 | 第40-48页 |
·后转向系统组成 | 第40-44页 |
·转向驱动桥 | 第40-41页 |
·后转向传动系统组成 | 第41-44页 |
·前后转向梯形的平面模型和空间三维模型 | 第44-47页 |
·后转向梯形平面模型 | 第44-45页 |
·后转向梯形 ADAMS 模型 | 第45-46页 |
·后转向梯形空间三维模型 | 第46页 |
·改进平面模型与三维模型对比 | 第46-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5章 前转向梯形优化 | 第48-61页 |
·前转向梯形评价函数 | 第48-50页 |
·前转向梯形的仿真结果 | 第50-55页 |
·最优设计方法 | 第50-51页 |
·fmincon 优化 | 第51-52页 |
·转向梯形的正交优化 | 第52-54页 |
·平面优化结果与空间模型的转化 | 第54-55页 |
·转向梯形图解法 | 第55-58页 |
·图解法过程 | 第55-56页 |
·理想的交点曲线 | 第56-57页 |
·实际的交点曲线 | 第57-58页 |
·基于空间模型的前转向梯形优化 | 第58-59页 |
·三维模型内外轮转角关系 | 第58页 |
·空间评价函数 | 第58-59页 |
·仿真结果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6章 后转向梯形优化 | 第61-80页 |
·影响轮胎磨损的因素 | 第61-65页 |
·轮胎参数对轮胎磨损的影响 | 第61-62页 |
·车轮定位参数对轮胎磨损的影响 | 第62-63页 |
·轮胎的侧偏特性 | 第63-65页 |
·瞬心偏差法 | 第65-70页 |
·瞬心偏差产生原因 | 第65-66页 |
·瞬心偏差评价方法 | 第66-67页 |
·低速车辆运动瞬心位置 | 第67-70页 |
·后转向梯形的优化设计 | 第70-76页 |
·后外轮最大转角值的估算 | 第70-71页 |
·后转向梯形的评价方法 | 第71-72页 |
·优化结果 | 第72-76页 |
·后转向梯形二维模型与三维模型对比 | 第76-77页 |
·前后轮转角与评价函数关系 | 第77-79页 |
·瞬心偏差与前后轮转角关系 | 第77-78页 |
·不同的前后轮转角关系比较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0-82页 |
·全文总结 | 第80-81页 |
·展望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