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第一章 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研究现状与本选题的研究设计 | 第10-18页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二、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特长生美育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设计 | 第14-18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15-16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特长生美育现状的概述与分析 | 第18-30页 |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特长生美育现状概述 | 第18-20页 |
一、 建国后美育概念与内涵的沿革 | 第18页 |
二、 古诗词美育教学面临的尴尬现实 | 第18-19页 |
三、 基于古诗词教学对艺术特长生实施美育的现状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特长生美育现状的分析 | 第20-23页 |
一、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20-21页 |
二、 艺术特长生自身出现的问题 | 第21-22页 |
三、 当代教育机制下教学评价方法、评价模式问题 | 第22-23页 |
第三节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特长生美育的特征及必要性 | 第23-30页 |
一、 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美育元素和美育价值 | 第23-27页 |
二、 艺术特长生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特殊性 | 第27-30页 |
第三章 古诗词教学中艺术特长生的美育策略 | 第30-39页 |
第一节 呈现教师自身艺术素养,引入创新与美的形式 | 第30-32页 |
一、 艺术班教师首先充实自我,提升审美素养与审美能力 | 第30页 |
二、 艺术班教师必须利用特色发挥主导作用,科学高效授课 | 第30-31页 |
三、 调动艺术特长生特长优势,主动实践“创造美”的能力 | 第31页 |
四、 利用艺术特长生特长课程,适时引入音、画艺术形式 | 第31-32页 |
五、 以特色创新激发艺术特长生学习兴趣,恰当利用现代声光技术 | 第32页 |
第二节 激发共鸣,培养艺术特长生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 | 第32-34页 |
一、 创情设境,激发艺术特长生审美向往 | 第32-33页 |
二、 激发共鸣,培养艺术特长生审美情感 | 第33页 |
三、 会意心灵,传递艺术特长生审美默契 | 第33页 |
四、 课外延伸,强化艺术特长生审美积累 | 第33-34页 |
五、 吟诵美读,形成艺术特长生审美感知 | 第34页 |
第三节 品读赏鉴,提升艺术特长生审美品味和审美能力 | 第34-36页 |
一、 研词品句,引领艺术特长生深味古诗词的语言美 | 第34-35页 |
二、 反复吟诵,导引艺术特长生体味古诗词的韵律美 | 第35页 |
三、 视觉联想,启悟艺术特长生欣赏古诗词的画色美 | 第35页 |
四、 开启想象,激发艺术特长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美 | 第35-36页 |
五、 含英咀华,启迪艺术特长生领悟古诗词的含蓄美 | 第36页 |
第四节 怡情启志,塑造艺术特长生纯美气质和良美人格 | 第36-39页 |
一、 领略诗蕴,使艺术特长生全面体验古诗词的真情美 | 第36-37页 |
二、 深入挖掘,使艺术特长生深刻感受古诗词的思想美 | 第37页 |
三、 立足特长,涵养艺术特长生的性情美气质美 | 第37-38页 |
四、 陶冶情操,崭新塑造艺术特长生的高尚人格美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1页 |
注释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