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历史论文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文化取向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引言第11-18页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缘起第11页
     ·研究意义第11-12页
   ·研究范围及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2-14页
     ·时间范围第12页
     ·空间范围第12-13页
     ·主要概念的界定第13-14页
   ·研究现状及趋势第14-18页
     ·研究现状第14-17页
     ·发展趋势第17-18页
第2章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历程第18-30页
   ·“民间化”时期(1912年—1928年)第18-24页
     ·两家民办出版机构相互竞争第19-22页
     ·民办出版机构大量涌入第22-23页
     ·“民间化”原因分析第23-24页
   ·“多元化”时期(1929年—1937年)第24-27页
     ·多家民办出版机构共同竞争第25-26页
     ·官办出版机构的出现第26-27页
   ·“标准化”时期(1938年—1949年)第27-29页
     ·战时教育方针的确立与标准本的推广第27-28页
     ·放开对民办出版机构印行标准本资格的限制第28-29页
   ·小结第29-30页
第3章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的文化取向第30-41页
   ·国家至上(1912年—1928年)第30-33页
     ·“民主”“共和”立国精神主导下的课程标准第30-32页
     ·课程标准体现的国家主义立场第32-33页
   ·政党至上(1929年—1937年)第33-37页
     ·“三民主义”教育方针的确立第34-35页
     ·1929、1932年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分析第35-37页
   ·领袖崇拜(1938年—1949年)第37-40页
     ·1940年的《修正历史课程标准》第37-39页
     ·1948年的《修订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第39-40页
   ·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编审制度的文化取向第41-51页
   ·“民编官审”(1912年—1928年)第41-43页
     ·教科书的“完全”审定制第41-43页
     ·北京政府时期“官编”计划的流产第43页
   ·“民编”为主,“官编”为辅(1929年—1937年)第43-47页
     ·更加严格的教科书审定制第44-45页
     ·国民政府前期“官编”教科书的努力第45-47页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国定制(1938年—1949年)第47-50页
     ·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国定”第47-48页
     ·“官编”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正式出版第48-50页
   ·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民国时期中小学历史教科书内容取材的文化取向第51-64页
   ·世界主义(1912年—1928年)第51-55页
     ·向日本学习时期第51-53页
     ·向欧美学习时期第53-55页
   ·民族主义(1929年—1937年)第55-60页
     ·“三民主义”与民族文化建设第56-57页
     ·否定中外史混编,培养学生适当的国际观念第57-58页
     ·反对大汉族主义,提倡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第58-60页
   ·爱国主义(1938年—1949年)第60-63页
     ·爱国主义内容的体现第60-61页
     ·增加国耻史的教学内容第61-63页
   ·小结第63-64页
第6章 结论第64-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第71-72页
附录A:1912年-1928年北京政府时期出版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一览表第72-74页
附录B:1929年-1937年国民政府时期出版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一览表第74-78页
附录C:1938年-1949年国民政府出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一览表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数学学习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高中语文学习动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