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 问题的浮现 | 第10-11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一) 身份认同研究 | 第11-14页 |
(二) 教师身份认同研究 | 第14-17页 |
(三) 中等职校教师研究 | 第17-18页 |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8-21页 |
(一) 研究的目的 | 第18-19页 |
(二) 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认同”的“叙事”:理论与方法的互动 | 第21-37页 |
一、“认同”的概念与理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29页 |
(一) 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 第21-24页 |
(二) 现代认同理论 | 第24-29页 |
二、“叙事”的质性研究——本研究的方法选择 | 第29-37页 |
(一) 研究者的方法论困惑 | 第29-30页 |
(二) 从质性研究到叙事方法 | 第30-33页 |
(三) 本研究的实施过程 | 第33-37页 |
第二章 共享记忆:中等职校教师身份的历史建构 | 第37-51页 |
一、20世纪80年代初:中等教育结构调整 | 第37-40页 |
(一) H市电子职业中专学校的“诞生” | 第38-39页 |
(二)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 | 第39-40页 |
二、20世纪80到9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的黄金时代 | 第40-42页 |
(一) K老师:“那时候属于中专热” | 第40-41页 |
(二) 中等职业教育的鼎盛发展 | 第41-42页 |
三、1999年以后:中等职业教育的衰落 | 第42-46页 |
(一) H市中职学校“保送生”制度 | 第42-44页 |
(二) 中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困境 | 第44-46页 |
四、中等职校教师身份危机的根源追溯 | 第46-51页 |
(一) 职业教育本体性价值的缺失 | 第46-48页 |
(二)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观 | 第48-51页 |
第三章 寻找归属:中等职校教师的群体认同 | 第51-75页 |
一、身份的起点:个体何以成为中职教师 | 第51-57页 |
(一) 入职前后 | 第52-55页 |
(二) 中职教师:一种自致性身份的被动性选择 | 第55-57页 |
二、身份的实践:中职教师的行为规则及其执行 | 第57-66页 |
(一) 课堂内外 | 第57-61页 |
(二) 学生何在 | 第61-64页 |
(三) 教师身份实践中的关键词:教学与学生 | 第64-66页 |
三、身份的内化:中职教师的自我定义 | 第66-72页 |
(一) 我们是谁? | 第66-71页 |
(二) 个体对中等职校教师身份的接受方式 | 第71-72页 |
四、中等职校教师群体认同:权利与义务的重建 | 第72-75页 |
(一) 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与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 | 第72-74页 |
(二)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构建自我:中等职校教师的个体认同 | 第75-91页 |
一、Y老师的教学故事:“绕了一个大圈又回来” | 第75-80页 |
(一) 一堂心理健康课 | 第76-77页 |
(二) 教学工作历程的回顾与自我分析 | 第77-79页 |
(三)“客我”的服从与“主我”的隐匿 | 第79-80页 |
二、Y老师的班主任故事:“一个价值取向的问题” | 第80-85页 |
(一) 两个班级管理事例 | 第80-81页 |
(二) 班主任工作历程的回顾与自我分析 | 第81-83页 |
(三) 个体独特性的浮现和自我内部冲突 | 第83-85页 |
三、Y老师对自我的反思性理解 | 第85-88页 |
(一) 人生观的变与不变 | 第85-86页 |
(二) 个体价值感的失落与重建 | 第86-87页 |
(三) 复合的社会结构创生独特的个体 | 第87-88页 |
四、中等职校教师个体认同:主体性的彰显 | 第88-91页 |
(一) 在个体叙事中实现对自我的理解与认同 | 第88-89页 |
(二) 个体认同:自我的反思性选择 | 第89-91页 |
结语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