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一) 选题价值 | 第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有关论文写作的一些说明 | 第13-18页 |
1. 关于“一瞥” | 第13页 |
2. 文学史价值 | 第13-14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4. 1985年文学场 | 第14-16页 |
5. 论文体例 | 第16-18页 |
第一章 历史的反思——王蒙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与《活动变人形》 | 第18-36页 |
(一) 变化中的“新时期文学场” | 第18-19页 |
(二) 王蒙小说的话语特征 | 第19-27页 |
1. “辩证”(“悖论”)——情感记忆与历史反思的纠结 | 第19-24页 |
2. 形式探索与语言爆炸 | 第24-27页 |
(三) 反思时代的另类反思——简析《活动变人形》 | 第27-36页 |
第二章 审美范式的嬗变——市井小说的崛起与汪曾祺 | 第36-64页 |
(一) 市井小说简述 | 第36-46页 |
1. 空间和范式的嬗变:乡土、市井与城市 | 第36-41页 |
2. 新时期市井小说的特征:传统与现代的激烈碰撞 | 第41-46页 |
(1) 评价标准的矛盾 | 第41-43页 |
(2) 市井小说的内容:风俗画 | 第43页 |
(3) 喜剧风格 | 第43-44页 |
(4) 地域性与方言 | 第44-45页 |
(5) 叙事与文体 | 第45-46页 |
(二) 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细读《受戒》与《异秉》 | 第46-64页 |
1. 话里话外的梦——论《受戒》“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 第46-54页 |
(1) “梦”与记忆中的汪曾祺 | 第46-49页 |
(2) “梦”与80年代的汪曾祺 | 第49-51页 |
(3) “梦”与汪曾祺的写作 | 第51-54页 |
2. 文学史视域中的三次重要重写 | 第54-64页 |
(1) 《复仇》的重写:现代主义与中国式抒情 | 第54-57页 |
(2) 从《僧与庙》到《受戒》: “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一个总和” | 第57-59页 |
(3) 《异秉》的重写:短篇小说文体的新探索 | 第59-64页 |
第三章 话语权力的争夺——作为文学运动的寻根文学与《棋王》 | 第64-84页 |
(一) 寻根文学的策略和文学史意义 | 第64-76页 |
1. 寻根文学的运作策略 | 第64-75页 |
(1) “杭州会议”——参与者的身份与目的 | 第64-68页 |
(2) 寻根宣言与论争——通过论争吸引注意 | 第68-72页 |
(3) 作家作品的罗列——能指膨胀修辞策略 | 第72-75页 |
2. 寻根文学的文学史价值 | 第75-76页 |
(1) 作为文学运动的价值 | 第75-76页 |
(2) 完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嬗变 | 第76页 |
(二) 介于“知青”与“寻根”之间的《棋王》 | 第76-84页 |
1. 阿城的困惑 | 第77-81页 |
2. 被塑造的《棋王》 | 第81-84页 |
第四章 现代主义的建构——以三次有关“现代派”的论争为例 | 第84-115页 |
(一) 有关“伪现代派”的论争——“误读”与“客观主义”倾向 | 第84-102页 |
1. 对黄子平《关于“伪现代派”及其批评》的细读 | 第85-95页 |
(1) 被忽略的绪论 | 第85-87页 |
(2) 外延的背后——评价标准的错位 | 第87-90页 |
(3) 评价标准的错位——文坛的分化 | 第90-95页 |
(4) 福柯理论的引用——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第95页 |
2. 反思“矫情”——80年代文学批评的转型 | 第95-102页 |
(二) “风筝通信”与关于《现代化与现代派》的论争——“剥离”的话语策略 | 第102-110页 |
1. 李陀的反批评 | 第102-107页 |
(1) 对于“剥离”策略的辩解 | 第103-104页 |
(2) 不同语境下的不同话语策略 | 第104-107页 |
2. 对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的细读 | 第107-110页 |
(三) 茅盾与袁可嘉——两种现代派话语 | 第110-115页 |
1. 起始时间的推后——茅盾对“五四”文学话语的修正 | 第111-113页 |
2. 结束时间的推后——袁可嘉分期的当下性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失效——以张洁《沉重的翅膀》为例 | 第115-133页 |
(一) “《十月》版”的诞生 | 第115-117页 |
(二) 第一版的修改 | 第117-121页 |
(三) 修订版的获奖 | 第121-129页 |
(四) 反思“改革文学” | 第129-133页 |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想象——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 第133-164页 |
(一)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 | 第133-146页 |
1. 80年代文学场中的现代文学学科 | 第133-140页 |
2.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生产 | 第140-143页 |
3. 作为“有意味的形式”的“三人谈” | 第143-146页 |
(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细读及反思 | 第146-162页 |
1. “悖论”式的话语特征 | 第146-152页 |
2. “二元对立”式的思维模式 | 第152-162页 |
(1) 两个坐标轴(基本矛盾) | 第152-154页 |
(2) 反思“世界文学” | 第154-156页 |
(3) 反思“现代化” | 第156-157页 |
(4) 发展轨迹和文学史分期 | 第157-160页 |
(5) 反思“二元对立” | 第160-162页 |
(三)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潜力(可能性) | 第162-164页 |
结论 | 第164-168页 |
注释 | 第168-176页 |
参考文献 | 第176-177页 |
附录 | 第177-178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专业论文 | 第178-179页 |
致谢 | 第179-1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