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现实与追忆—长安、金陵与唐诗人的都市文化心态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8-10页
引言第10-21页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思路第10-16页
  一、唐代“长安咏怀诗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10-12页
  二、唐代“金陵怀古诗歌”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第12-14页
  三、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思路第14-16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第16-21页
  一、关于长安的研究概况第16-17页
  二、关于金陵的研究概况第17-19页
  三、关于都市文化心态的研究概况第19-21页
第1章 唐代“长安咏怀诗歌”与诗人心态第21-36页
 第一节 唐代“长安咏怀诗歌”的内容研究第22-27页
  一、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物质问题第22-23页
  二、上国无交亲,请谒多少难一—交际问题第23-25页
  三、不如拂衣且归去,世上浮名徒耳为——归乡问题第25-27页
 第二节 唐代“长安咏怀诗歌”的生成原因第27-34页
  一、恋都心态第28-31页
   (一) 恋都心态的表现第28-30页
   (二) 恋都心态的形成原因第30-31页
  二、赴阙应举情事第31-34页
   (一) 唐代科举对诗人现实生活的影响第31-33页
   (二) 唐代科举对诗人自身心态的影响第33-34页
 第三节 唐代“长安咏怀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第34-36页
第2章 唐代“金陵怀古诗歌”与诗人心态第36-46页
 第一节 唐代“金陵怀古诗歌”的内容研究第36-41页
  一、六代帝王国,三吴佳丽城——自然景观第37-38页
  二、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人文景观第38-40页
  三、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怀古之思第40-41页
 第二节 唐代“金陵怀古诗歌”的生成原因第41-44页
  一、金陵历史地位的变迁第41-43页
  二、怀古伤今第43-44页
 第三节 唐代“金陵怀古诗歌”在唐诗中的地位第44-46页
第3章 唐代“长安咏怀诗歌”与“金陵怀古诗歌”之比较研究第46-51页
 第一节 长安与金陵在唐人心目中的地位比较第46-47页
 第二节 “长安之悲”与“金陵之悲”第47-51页
  一、唐代“长安咏怀诗歌”——长安之悲第48-49页
  二、唐代“金陵怀古诗歌”——金陵之悲第49-51页
结论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附录一:唐代“长安咏怀诗歌”索引第54-57页
附录二:唐代“金陵怀古诗歌”索引第57-61页
后记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985年文学场一瞥
下一篇:徐铉诗歌研究